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財經 > 要聞 > 正文

地方債發行已超2.1萬億元 專項債不斷加碼發力

來源: 經濟參考報 時間:2020-05-15 11:57:49

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著力點,專項債不斷加碼發力。今年以來,我國地方債發行規模已經超過2.1萬億元。日前,廣東省率先發行國家再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券。按照第三批新增專項債于5月底發行完畢的要求,各地也將加快發行進度,業內預計地方債將在本月迎來發行高峰。伴隨發行進度的加快和使用范圍的擴展,專項債撬動有效投資、補短板惠民生的效應將愈加顯現。

為了加快專項債的發行進度,盡早將資金落到項目上,我國已經分三批提前下達新增限額共計28480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22900億元。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4日,地方債發行規模已經達到21226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已發行12743億元,完成提前下達額度的55.6%。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分析師汪苑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投向方面,目前基建類專項債持續擴容。項目資本金應用方面,截至5月14日,全國已有130個項目中已使用676.3億元專項債作為資本金,較去年全年68.13億元(9個項目)顯著增長。

汪苑暉分析,按照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提前下達的專項債新增限額,要力爭5月底發行完畢。由此,5月地方債發行規模將在專項債的帶動下創歷史新高,全月發行總量或超萬億元。預計全年新增專項債發行規?;蜻_3.5萬億至3.8萬億元,地方債規?;虺^4萬億元。

中國國際期貨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湯林閩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新增的地方債資金,為我國抗疫和復工復產提供資金支持,助力戰勝疫情,加快了復工復產進程。而第三批前下達的新增額度,幾乎無縫銜接了前兩批提前下達新增額度的發行進度,將能夠保證資金支持的接續穩定,從而為做好“六穩”、落實“六保”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湯林閩表示,按照已經提前下達的地方債規模推算,今年新增地方債總規模或達4.5萬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規模或達3.8萬億元。因此,5月起,今年或還有近3萬億元新增地方債需發行,按照既往主要應在10月份之前發行的規律,月均發行的新增地方債規模將在5000億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再融資債券,5月至10月,地方債月均發行規模可能達到8000億元甚至更多。

值得關注的是,在規模逐年增長的同時,專項債使用范圍也在不斷拓展。在交通基礎設施、能源項目、農林水利等原有七大重點領域的基礎上,2020年專項債還將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單獨列出、重點支持,同時增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領域,允許地方投向應急醫療救治、公共衛生、職業教育、城市供熱供氣等市政設施項目,特別是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財政部預算司一級巡視員王克冰此前在財政部發布會上指出,截至4月15日,各地發行的新增專項債券主要用于新建和在建項目建設。同時,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各地發行的新增專項債券,全部用于鐵路、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農林水利,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毛捷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他關注到今年以來,多地發行的專項債都用于民生相關項目,例如養老院改造、醫院改造擴建、公共服務設施、污水處理等項目數量都很多。在他看來,多地探索民生領域的專項債發行,相比起促經濟增長,更主要作用還是?;久裆?,“六保”的戰略標靶性很強。

“從三批提前下達的新增專項債看,投向領域結合疫情防控和宏觀需求持續優化,且更具針對性。”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分析師卞歡表示,伴隨國內疫情逐步趨穩,在穩增長背景下專項債持續向基建領域傾斜,尤其是政策積極支持的新基建領域,持續發揮穩投資、穩增長的作用。在補短板、惠民生方面,今年以來新增專項債快速擴容,更大規模的投入及盤活為落后地區穩就業、穩投資提供必要資金支持;同時,提前下達的部分基本用于鐵路、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有利于及時有效彌補公共設施短板,為“六穩”、“六保”助力。

卞歡表示,預計后續專項債發行將進一步圍繞薄弱環節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領域展開,未來民生、交通、新基建專項債占比或進一步提升。預計后續專項債作項目資本金的應用規模及范圍有望進一步提升,持續加強專項債對基建投資的撬動作用。

下一步,如何讓專項債資金盡快落到項目上、更精準發揮作用,毛捷指出,專項債不納入赤字,一定要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只有合適的項目才能安排專項債資金。此外,地方政府還要加強預算管理,盡快把錢用到位,使得政府性資金更有效流動。

湯林閩認為,要做到及時撥付、精準施策和提高績效;在地方債項目的設立、評估和落地方面,要精準對標政策發力點,科學選擇符合政策目標、投入后能夠帶來較好社會經濟效應的項目;在地方債資金的使用方面,則要加強地方債資金的績效評價和監督管理,讓地方債資金能夠充分發揮出應有的功效。(作者:孫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