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念基于神經元特性,記憶、遺忘相關內容都有足夠成熟的科學結論,可自行查閱領悟。
【資料圖】
過目不忘的代價有多可怕?人類為什么會遺忘?【思維實驗室】_嗶哩嗶哩_bilibili
人的智力是天生的還是環境塑造的【蒲慕明院士】_嗶哩嗶哩_bilibili
記憶是怎么一回事【蒲慕明院士】_嗶哩嗶哩_bilibili
人為什么要睡覺?【蒲慕明院士】_嗶哩嗶哩_bilibili
【B站是個好平臺,智慧相關的機緣足夠多,是我知道的常見視頻平臺中學習氛圍和用戶質量最好的,我建議沒特殊需求的話,視頻平臺只用B站就夠了,一些評論區的靠前評論也值得一看喲】
神經元生長需要短期大量重復刺激強化才能成長為長期記憶,但應試教育的題海效率太低且無趣,部分學校安排的作息還不遵循生理規律,浪費大量時間、精力、情緒做無用功。當然這也符合學校生產社會工具的目的。
“現代的學校教育體制起源于 18 世紀的普魯士。工業革命的進行使得社會需要大量的年輕勞動力。普魯士教育體制在此時應運而出,旨在為工廠培養大量掌握遵守紀律、服從命令的年輕工人。從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起,普魯士的學校就要求兒童在學校不可隨意走動、不可隨意上廁所、不可抱怨、不可違抗命令等等,目的在于使未來的工人在惡劣的環境下高強度工作并且服從工廠的管控。此外,普魯士的學校還對學生加以思想灌輸,旨在培養“誠實、勤勞、可靠并且熱愛普魯士,熱愛國王的新一代”。
由于普魯士工廠教育體制對于勞動力培養的高效率以及推動工業革命進程的重要作用,該制度迅速擴展到其他工業國家。在今天,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的教育體系都建立在普魯士系統的基礎上,其目的也基本不變,依然是為了培養大量勞動力?!?/p>
現代學校教育必將滅亡?淺談普魯士工廠教育體制的始與終 - 知乎 (zhihu.com)
這段內容第一次是在B站評論區看到的,憑借印象搜到這個文,和我的看法相符。
睡眠
非常重要,不僅有助于神經元成長。精神飽滿的自然醒為佳(自然醒時間長度主要受基因影響,常見平均數是8小時,短的實例有4小時,長的12小時等,長期睡得多還沒精神建議就醫),日常所需活動時間內(比如常見是白天)盡量不進行單次長時間睡眠(常見的建議是單次睡眠不超半小時,為了不進入深度睡眠狀態而影響夜間睡眠等,具體時間存在個體差異),可多次短時間睡眠。
信息關聯
“理解”事物,比如知識點,可以簡單理解為神經元之間的鏈接,意識能感知到的層面是邏輯關系、信息關聯【邏輯是意識體主觀認為的事物間較為穩定的關聯,比如一個杯子通常不會被叫做房子,直接把杯子叫成房子可能會被當成傻子,但在杯中養螞蟻就可以稱為螞蟻的房子】,如同建高樓,需要“打好基礎”,理解不了那就是相關底層知識掌握不夠到位,如今網絡如此便利,向下查閱很方便。因為信息獲取和提升渠道受限而很難補足底層知識就會形成所謂的偏科和不擅長等現象。
做任何事、處理任何信息都需要通過對應的神經網絡,類似“系統、模塊、程序、軟件”之類的感覺(意會為主),對應神經網絡的形成、擴張都需要基于神經元的關聯與成長,也就是掌握熟練、輕松應對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重復(這個重復可以是省時、輕松的快速回想,只需激活一次對應神經網絡就算一遍重復),我知道的一個實例是連續重復7天,就能形成較為穩定的長期記憶,所以剛接觸新事物時不要直接否定自身能力、產生負面感受等對長期發展不利的認知。
有些名言比如溫故知新在內容上符合腦科學,強化神經元+優化信息,但我小時候接觸這些并沒什么感觸就是因為信息關聯太少,這就涉及到教育了,應該是智慧的傳授、降維引導(從被教個體水平角度出發)而不只是“復讀”。
神經網絡的結構(類似計算機數據庫,可優化)也非常重要,就如同雜亂無章中找東西費時費力,簡單有序的數據庫快捷方便。神經網絡的結構可以優化、整理,具體可明確感知的操作部分就是信息(知識等)間的關聯。至于如何分類信息是因人而異的,適合自己即可。
主動創建內源信息【這一段是我自創的內容和詞,目前還沒接觸過這段相關的腦科學信息】,想要掌握的信息主動腦內創建一遍全新的,最初可以創建與信息源一模一樣。自創建的內源信息和外源信息的整體效率不一樣,此句屬個人感受,我不知對應科學依據(想到個跟這個有關的案例,“腦內翻書”在我看來就是很經典的內源和外源的差異,我感覺基本只有內源創建才能達到腦內翻書的熟練度,畢竟外源誰都“會”,但能達到如此高的程度的沒多少,閉卷跟開卷似的)。有個很常見且知名的學習技巧“教人”,費曼學習法,原理就是主動創建+優化。
以上基本就是當前意識能操控的最底層的原理了,可以把任何學習技巧往里套,就會發現底層原理就這些,那些亂七八糟的學習技巧全是這些底層原理的繁化。
【TED演講】我們該怎樣學習?顛覆你對大腦的認知_嗶哩嗶哩_bilibili
無病大腦天生生理層面的差異可以忽略不計,所謂的天賦無非是已有對應神經網絡,一個表象的成因因素可以很多,比如家長的引導教育、生活中偶然遇到過、自己想出來的等因素都可能會促進神經網絡生成,然后加上心理因素(也就是潛意識,如自我評價、自我暗示等)對現實發揮的影響,不斷滾雪球就會形成所謂的天賦異稟,總結一下就是天賦也得是基于足夠多的積累,這個積累可以是被動的巧合(類似修仙體系中的機緣)也可以是主動努力的結果。總之我認為“天賦”并不重要,占比非常少,類似于提前多跑了一段距離,但隨著時間推移,影響因素的增加(如跑速,對應能力提升的速度),這點優勢可以忽略不計,比如那些變平庸的“天才”就屬于被“趕超”了,也類似于努力、付出可以改變“命運“,但方法與方向非常重要。反面案例很多,比如累死累活甚至還犧牲睡眠時間刷題的學渣就通常很難逆襲,睡眠不足就是一大缺陷,刷題也分有效、無效,“不過腦子”只圖刷題量就屬于盲目努力、自我安慰,惡性循環之下難有較大提升。
上限最高的信息源還是網絡,但熟練使用網絡來自學也是個經驗活,所以對于很多人來說AI個性化輔助自學或許更靠譜。
推薦高質量可靠信息源:科大訊飛AI學習機【也是當前近乎完美的教育資源,所謂的教育資源差距早就可以不存在了,AI個性化教學中的國家隊,不是廣告】
高質量信息源+科學高效學習方式+主動自學=飛渡應試教育的泥沼,無需泥濘中掙扎,直接飛上彼岸(彼岸為大學,因為大學的整體環境對學習來說更合理些)
大學前的學業僅僅是幾道門檻,有學籍能考試就行,至于過程沒必要循規蹈矩。
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心理教育通常屬于家庭教育的內容,至少要知道心理因素確實會影響發揮、現實表現等。盲目認為自己偏科、不善于某學科的話可能會形成負面循環導致更難進步。至少要有合理自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