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投資中國
您的位置:首頁 >寬帶 > 正文

續寫城市記憶,北京城市副中心近半數規劃道路沿用老地名

來源:京報網 時間:2023-08-09 13:50:04

北京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有一條近幾年新落成的道路:鹽灘路。路是新路,可是,“鹽灘”這個名兒的歷史可就久遠了,按當地人說法,“漕運時候就有了,少說也幾百年了。”

新地標、老地名,這在城市副中心可不是什么稀罕事兒。北京市規自委聯合通州區政府組織編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規劃(2016年—2035年)》顯示:城市副中心規劃命名的217個道路地名中,老地名(含歷史地名)有106個,占比接近50%。在文旅區等組團,原有村莊名稱全部以路名等形式保留下來。

鹽灘、中倉、富河大街、貢院胡同……一塊塊蘊含著漕運史、城市建設史、工業史的路牌,見證著城市副中心的日新月異,也在默默無言中延續著通州古城和未來千年之城的文化根脈,留給老通州一份“鄉愁”寄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鹽灘路

漕運碼頭變金融碼頭

提起鹽灘路,“老通州”林鳴特別動感情,“那兒曾經是我的家,打小生活的地方!”

別看現在的鹽灘路地處運河商務區,周圍倍兒繁華,一派現代都市氣息,但在數十年前,這里是一片平房和棚戶區,其中西鹽灘自然村是林鳴長大的地方。

“雖說離城區很近,但房屋破舊、道路坑洼,一下雨總積水。”這是“老通州”對鹽灘村的印象。“不過聽老人說,明清時候這兒漕運繁華,鹽灘村因各地的鹽商屯鹽而得名,旁邊的皇木廠自然村是皇家堆放木材的廠子,此外還有馬廠、牛作坊、姜廠子,頗有市井氣。”林鳴對家鄉的歷史興致盎然。據史書記載,明朝時期,這里曾是京城著名的碼頭,每年約有600萬石軍糧從南方運抵,清朝末年,五河交匯地區包括票號在內的金融機構就有將近300家。

隨著城市副中心的建設,鹽灘村所在的五河交匯處被規劃為運河商務區,短短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利大都會、新光大中心、世界僑商中心、綠地中央廣場等大型商業項目陸續落成,超過兩萬家企業入駐,昔日的漕運碼頭正變成影響力日增的金融碼頭。

因為建設商務區,鹽灘村已經拆除了,但是“鹽灘”卻以路名的形式保留了下來,林鳴覺得很欣慰,“至少是個念想”。他和老伴時常會去找找老家的位置,看看商務區的樣貌,感覺每一棟大廈的建設都和自己息息相關。他給孩子買的新房也在鹽灘路附近,“感覺離鹽灘近點兒,心里踏實”。就在6月底,運河商務區又新開了一家商業綜合體遠洋樂堤港,從他買的新房下樓過個馬路就能到,特別便利。“沖著老村子買的房,看來是買對嘍!”

上碼頭路

村民上樓俯瞰蒼翠林海

副中心聲名在外的不只是運河商務區,還有眾多網紅公園。最具人氣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在當下的熱門點評平臺上評分達到了4.8,游客上傳的各種美景打卡照令人目不暇接。綠心公園里,有一條路從圖書館、博物館、劇院“三大建筑”西側蜿蜒而過,命名為“上碼頭路”,為的是把曾經的上馬頭村記憶留住。不過,為呼應歷史上的漕運文化,“馬頭”更新為“碼頭”。

張守春今年53歲,是土生土長的上馬頭村人。對他而言,老村的記憶很多跟父親有關。“為了照顧父親,多年前我從城里搬回了農村。他是東方化工廠的老工人,我還記得他每天下班,身上總帶著刺鼻的味道,他在當院換完衣服才會進屋。生產化工原料的工廠和我們村一路之隔,那味道是揮之不去的。”

2017年年底,上馬頭村拆遷工作開始,盼著喬遷新居的張守春跟著大伙兒趕緊簽了字。“早簽能早選房,我特地選了窗景好的高樓層。記得拆遷之前,政府的工作人員特地來我們家,給老房子拍了照片,全村的影像資料匯成了書,我父親一直珍藏著。”

去年3月,張守春終于陪著父親遷進了新居朗芳園,那一刻,他心里的石頭落了地。“怕父親故土難離,當初選這套房子,透過客廳窗戶就能看到老村的大概位置,包括父親原來工作的化工廠,現在變成了公園的一部分?,F在住進新小區,左鄰右舍還是老鄰居,情誼沒變。父親時常和老伙計們一起去綠心遛彎,上碼頭路鳥語花香,父親心情舒暢,我這心里就敞亮多了。”張守春感慨。

磚廠南街

磚瓦廠上蓋起大型居住區

通州不少新建的大型居住區,也保留了曾經的老地名。

磚廠南街、磚廠北街、磚廠中路……這幾條路兩側,居民樓蓋了不少,但您要問磚廠在哪兒,一般的小年輕可能會撓頭。

這磚廠,實際上是通州歷史上有名的北京土橋磚瓦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廠里職工800多人,一年生產1億塊磚、500萬片瓦,還有1.5萬平方米的陶粒,產量30%歸通州,70%送往全市,每天拉磚瓦的大車都排起長隊……”年近七旬的趙清宗曾是這座磚瓦廠的職工,廠子最輝煌的那十多年的生產數據,他至今記憶猶新。

如今,這座磚瓦廠早已不在,僅剩的水塔和煙囪已被腳手架和綠網圍了起來,即將被拆除。但“老通州”看到以磚廠命名的路名,依然能憶起這座磚瓦廠的盛況。

“說來也巧,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廠來通州選址,看中的這塊地正好叫‘磚廠村’。老人說,明朝時從山東、江蘇燒造的磚料沿大運河、通惠河運到此處,磚廠村因此得名。”趙清宗對記者講述,“如今一眾大型社區在老磚廠原址拔地而起,路名以磚廠命名,我覺得很有意義,不僅保留住了漕運文化,也留住了我們磚瓦廠那些難忘的歲月。”

東至香溪家園、南臨老京津公路,東側北側到玉帶河岸邊,曾經老磚瓦廠的范圍內如今已高樓林立,趙清宗住的磚廠中路201號院也即將迎來棚戶區改造,老住戶們將喬遷新居。

“門口就是商場、菜市場、大公園,到環球度假區也只有2公里多,生活可比當年幸福多了。雖說老磚廠的痕跡不好找了,但那時候的事兒難忘,有時候小外孫回來,我還會給他講當年燒磚燒瓦的趣事。”趙清宗說。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