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國際 > 正文

A股市場是否正在加速港股化、美股化?

來源:第一財經 時間:2021-10-29 10:52:17

今日上新的兩只新股,不出意外地雙雙開盤破發。

10月28日,成大生物(688739.SH)開盤大跌18.2%,后跌幅繼續擴大以80元報收,跌幅27.27%,較110元/股的發行價足足跌去30元/股。打中一簽成大生物的股民人均虧損1.5萬元。打中戎美股份(301088.SZ)的股民也不好受,該股首日收跌13.18%,報28.79元/股,跌破33.16元/股發行價15%以上,單日成交額6.46億元,換手率41.79%。

新股接連破發,是哪里出了問題?

記者從多個角度進行梳理總結發現,今年上市破發的A股在多個方面呈現出一致性。比如,今年上市破發的A股,似乎很難回到發行價以上;又比如多只破發A股的首發市盈率(攤薄)顯著高于行業市盈率,且業績增速下滑明顯。

從微觀視角上,一級市場新股還存在定價信息含量不足,未能反映公司所處行業基本面不利預期的情況,如部分新股受到全行業虧損的拖累,或受累于所處產業鏈公司基本面惡化,股價表現不佳。另外,新股上市時市場的流動性、情緒等因素也會對新股行情產生較大影響。

除上述原因外, “詢價新規”的出臺加速打破了“新股必賺”的神話,以后打新將成為技術活兒,需要投資人仔細鑒別。打新難度的提高,虧錢效應的蔓延必然會影響一部分人的打新熱情,甚至導致部分賬戶退出打新市場。

或許,市場正在尋找新的生態平衡,這需要時間。

超九成破發新股仍低于發行價

從上市不久即破發,到個股上市首日破發,再到多只個股上市首日開盤即破發,壞消息似乎越來越多,低迷的市場情緒也越發蔓延。

據統計,今年上市的408只A股中,共有63只曾破發,除今天上市的兩只新股外,破發超過20%的個股高達25只,其中達瑞電子、華綠生物和四方新材一度破發超過50%,最低股價較發行價分別下跌55.35%、56.33%和54.13%。

除去今天破發的兩只個股,其余破發個股只有本立科技、雙槍科技、安聯銳視、同飛股份和聯得股份5只個股的股價漲回發行價以上,且這5只個股了除同飛股份,其余4只個股較發行價漲幅均未超過7%,換言之并未脫離“危險區間”。而達瑞電子、華綠生物等3只個股,股價依舊徘徊在腰斬價格附近,未有起色。

換言之,今年深陷“泥沼”的個股,很難從困境中抽身。

再看行業,按照申萬行業進行劃分,破發的個股來自傳媒、電力設備、汽車、基礎化工、家用電器等共計21個領域,涉及行業較多。其中,破發的個股中所屬建筑裝飾的最多,共計10家;基礎化工居次,共計7家;計算機6家、生物醫藥5家、機械設備5家、電子4家、汽車4家。

此外,在破發的個股中,共有17只個股的首發市盈率(攤薄)顯著高于行業市盈率。以本周破發的個股為例,8只個股中,5只首發市盈率高于行業市盈率。其中,淘系女裝第一股戎美股份首發時所處行業市盈率為23.68,而首發市盈率高達49.01,個股市盈率是行業市盈率的兩倍。同日上市即破發的成大生物,首發市盈率為54.24,首發時所屬行業市盈率僅有38.11。中科微至、匯宇制藥、凱爾達等也是類似情況,首發市盈率較行業分別超過66.38%、33.46%、59.7%。

此外,破發的個股在業績增速方面也有較大共性。據記者不完全梳理,共有29只破發個股今年三季度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下降,8只個股的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超過50%。

比如,年內首只首日破發股中自科技,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7.40億元,同比減少63.75%;歸母凈利潤2248.63萬元,同比減少89.29%;扣非凈利潤-352.81萬元,同比減少101.58%;基本每股收益0.35元,同比減少90.0%。目前中自科技股價較發行價僅剩75%。

再比如,華綠生物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約1.4億元,同比增長9.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417萬元,同比下降113.62%。實現基本每股收益-0.0358元,同比下降105.11%。該公司股價較發行價僅剩55%,最低股價跌至僅剩44%。

除上述個股外,神農集團、東瑞股份、園林股份、生益電子、盈建科等多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皆有大幅下降,分別為75.6%、56.5%、77.9%、53.5%、69.8%。

若拉長時間線來看,新股破發還反映出了哪些共性?復盤歷史可以發現,流動性也是破發潮的催化因素。

自1991年A股開市至今,出現了七輪新股破發潮,分別發生在2004年6~8月、2007年10月~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及5~7月、2011年1月~2012年1月、2012年3月~9月、2018年2月~10月,均出現在市場情緒不佳、流動性趨緊時。

“10月以來,受市場整頓量化類資金及宏觀流動性收緊預期影響,A股成交量從1.5萬億元回落至1萬億元左右,流動性邊際收緊催化本輪新股大面積破發。”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對記者表示,新股的發行狀況是當下股市融資能力及火熱程度的映射,在流動性邊際收緊時,新股發行也將承壓。

A股市場是否正在加速港股化、美股化?

太陽底下無新事,破發并非今日才有,更并非A股獨有。

以港股為例,2019年時新上市的159只新股中,下跌股94只,上漲股60只,整體上漲股占比37.7%,破發率高達59%。券商彼時預估,港股市場新股的首日、首周、首月收盤破發率均大致位于40%~50%,而美股市場新股的首日、首周、首月收盤破發率均大致位于30%~35%。今年年中,赴港上市的公司中依舊有超過50%的破發率,也側面印證該預測的合理性。

不少觀點認為,破發是件好事,是市場回歸理性的表現,更體現了注冊制要求下的 “市場化定價”。那么,A股市場是否正在加速港股化、美股化?如若如此,投資者可以接受嗎?

對此嚴凱文認為,A股破發雖然頻現,但市場并未加速港股化、美股化。因為“游戲規則”和生態不同。

“最重要的,由于A股市場缺乏有效的做空工具,市場博弈往往存在于多頭之間,根據有限套利理論,資產定價權掌握在邊際最樂觀的投資者手中。隨著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增加,A股的信息含量穩步提高,但估值中樞仍遠高于港美股。”

嚴凱文預計,如果A股交易規則維持不變,我預計兩地價差可能會趨近,但不會完全消失。作為A股和港股估值價差的觀測工具,目前恒生AH股溢價指數在150左右的高位上,預示A股目前相比港股有50%的溢價。

冬拓投資基金經理王春秀則表示,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是A股的改革方向,隨著政策的推動、投資者結構的改善以及發行、交易規則的改革,A股的生態環境在加速向成熟市場靠攏。

在王春秀看來,最近一周多次出現新股首日破發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當前市場環境不好,除了風電、光伏、鋰電為代表的新能源板塊之外,其他板塊賺錢效應很差,市場情緒空前低落。另一方面,9月18日,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繼發布修訂后的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新出臺的“詢價新規”推升了新股發行價格,新股發行市盈率明顯偏高,投資價值變差。

“但是很難說破發就是A股市場正在加速港股化和美股化的體現,因為本輪新股接連破發,更多是注冊制下市場化定價機制逐步發揮作用的結果。”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也認為,隨著A股市場制度完善、監管加強,國內外市場互聯互通的推進、外資的持續流入和影響力加強,A股市場定價體系確實存在向相對成熟的港股和美股轉變的長期趨勢。

“當然從破發結果看,或許有利于推動市場參與方更專業和理性地進行新股的定價和投資,A股市場向成熟資本市場靠攏的步伐,可能因為破發加快。”

袁華明進一步表示,破發新股集中在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企業,發行市盈率比行業平均市盈率高,上市企業三季報數據普遍一般。中國經濟三季度下行壓力有所加大,正在披露的三季報整體上低于預期,加重了近期市場的謹慎情緒。而最近上市破發的創業板和科創板企業大多是10月初前后市場情緒偏樂觀時給的較高估值定價。投資者樂觀到謹慎情緒的變化,疊加“新股不敗”的神話打破,恐慌情緒導致了接連破發情況的出現。

“詢價新規”讓打新成了技術活

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胡泊表示,近期的新股破發最主要是因為目前IPO的詢價機制出現了重大的變化,整個規則對于發行方更有利了。之前的詢價規則是最高價的10%部分會被剔除,目前修改為了3%的部分,所以原有的IPO詢價機制里的博弈抱團現象被打破了,使得整個IPO的報價方有動力去抬高發行價格。所以目前整體來說,IPO的報價價格較之前有明顯的提升,也可以看到新股頻繁出現超募的現象。

“但是,在整個發行價提高之后,意味著發行的估值抬高了,一、二級市場的價差也隨之明顯收窄了。為市場對這一類個股有一個公允的價值,當發行價提升之后,整個打新的收益會明顯縮減,近期破發可能是一種很極端的現象,未來可能還是會有一個博弈的過程,通過博弈重新達到一種新的詢價平衡。”胡泊稱。

不過,胡泊也表示,股票最終價格還是取決于基本面,因為詢價、市場情緒導致的破發,等釋放完之后還是會回歸到基本面,如果是基本面扎實的股票,回調到一定幅度之后,仍然會有新的投資機會。

袁華明預計,隨著新股連續破發的出現,預計科創板和創業板新股發行市盈率會出現下行情況。A股市場打新收益下行和風險增加會是中長期趨勢,一部分資金和賬戶也會因此退出打新市場,但是因為新股破發剛剛出現,短期市場參與方更多的處于評估和觀望狀態。新股破發會導致新股發行定價的調整,PE、創投類資金的收益會因此受到一些沖擊,這些市場參與主體會因此逐步進行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接連破發是否是市場真正發揮其定價功能的體現,還是前期定價失衡的體現?

對此嚴凱文認為,破發潮有利于改善市場此前新股詢價“重詢價,輕研究”的不良生態,屬于市場有效性增強的標志。然而復盤本輪發行潮可以看到,“鐘擺”從去年起就已經開始回落。

歷史數據顯示,自去年開始,新股的發行狀況已逐步出現分化,該狀況在今年加劇。有200余只新股在上市五日后的收盤價格低于首日收盤價,在二級市場炒作次新股的資金缺乏“賺錢效應”。而二級市場熱情降溫后、疊加新股發行中樞上移及流動性邊際收緊,鐘擺效應導致本輪新股大面積破發。

不過,嚴凱文并不認為本周的極端行情會持續甚至常態化。“本周的連續破發屬于極端情況。”他表示,在鐘擺效應回落后,市場將會尋找到新的平衡,發行價格在新的博弈下會在新的價格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一二級市場折價仍會存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