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恩節、圣誕節等多個節假日來臨之際,歐洲地區的商家和消費者終于有機會松口氣了?
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的最新調查稱,該地區的供應鏈問題略有緩解,這意味著商家有望保證貨物供應,消費者也將大概率按時買到商品。
IHS Markit對歐洲企業的最新月度調查顯示,衡量歐元區工廠訂購零件與原材料交付時間的指標升至21.5,表明交付延誤問題有所緩解。在德國、法國,這一指標分別升至21和19.9。來自德國的巴斯夫、大眾等企業表示,近期它們的原材料、中間產品供應有所增加。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成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歐洲地區的供應鏈問題稍顯緩解,是由于供給端壓力逐步釋放。未來這一問題是否能繼續向好,要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態勢而定。歐洲企業應采取多元化布局產業鏈、縮短供應鏈條等方式,以應對在供應鏈問題方面的持續挑戰。
供應鏈問題為何略顯緩解?
楊成玉認為,歐洲供應鏈問題略顯緩解,主要原因在于供給端壓力釋放。一方面,亞洲等地區的工廠逐步開工,原材料、中間產品的供應問題有所改善。
近日,中斷數月的東南亞供應鏈逐步恢復。越南計劃投資部的報告稱,10月,該國企業復工復產數環比增長29.8%。IHS Markit的數據顯示,東盟10月制造業PMI升至歷年新高53.6。英特爾、三星等半導體公司則稱,力爭在11月底前,全面恢復在東南亞國家的生產工作。
“另一方面,海運、空運等運輸壓力也有所緩解,這在成本端、時效性方面均有體現。”楊成玉進一步表示。
國際物流咨詢公司德魯里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12~18日這一周,從上海到鹿特丹的40英尺集裝箱運費較上周下降3%,至13400美元。同時,該周世界集裝箱價格指數(Drewry World Container Index)也較上周下降5%。
德國船東Jan Held表示,全球集裝箱的擁堵情況,尤其在亞洲的擁堵情況正在緩解。數據提供商eeSea的數據顯示,10月,集裝箱船的延誤率比上月略有下降。
匯豐銀行則表示,除供給端因素變動以外,導致供給瓶頸的需求端因素亦有改變。自疫情暴發以來,歐美民眾居家辦公、上課的需求增多,消費電子產品變得最為緊俏。匯豐銀行編制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全球電子產品新訂單的增長率較上月放緩。
對于即將到來的“黑色星期五”、感恩節和圣誕節等購物節和假日,一些歐洲商家則表示,已做好備案措施。英國在線零售協會(IMRG)表示,民眾仍會購買到消費電子產品。
“令人不安的穩定”
歐洲地區供應鏈問題略有好轉,但在英國主要港口集團(UKMPG)首席執行官莫里斯(Tim Morris)看來,這只是“令人不安的穩定”。
巴斯夫、大眾等企業也持此態度。巴斯夫方面稱,目前無法預見供應鏈問題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企穩,以及這將對價格帶來何種影響。大眾方面則表示,到今年年底,半導體供應將略有改善,但供應情況的穩定性或成挑戰。
英國媒體近日發布評論文章稱,相較于其他地區,歐洲國家在汽車、航空等制造業有較大優勢,這些產業的一大特點是產業鏈較長。但無論是芯片還是上游原材料,歐洲地區的產能和自然資源都不多。目前歐洲多國在推動制造業向綠色化方面轉型,但歐洲在電池、綠色金屬方面的儲備亦有短板。
23日,德國工商總會(DIHK)發布的一項對3200家德國企業的調查顯示,為應對當前的供應鏈安全問題,有54%的公司已經或正在調整供應鏈,72%的公司正在尋找新供應商,32%的公司計劃縮短或改變交貨路線,15%的公司決定搬移自己的生產線。
楊成玉認為,近年來,歐盟不斷強調產業鏈回遷,此舉是以經濟利益換安全,但這一做法是否有操作性還有待觀察。此外,歐盟也應當適當增加經貿伙伴數量,即多元化布局產業鏈。近年來,歐盟與越南等發展中國家達成自貿協定,就是為了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