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國內 > 正文

創新轉型已是大勢所趨 中國藥企謀劃轉型升級

來源:第一財經 時間:2021-12-27 08:41:13

2015年被稱為是中國藥物創新的元年。當年7月22日,原國家食藥監總局下發通知,要求申請人自查數據,數據不真實、不完整的自行撤回,否則將在三年內不再受理申請。最終,1622個自查申請中超過80%的申報材料企業主動撤回。至此,行業重塑行動開啟。

自722風暴之后,國家開始出臺多項政策鼓勵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帶量采購、仿制藥一致評價、醫保談判等都在為創新藥企騰出發展空間。新藥創制的路徑日漸清晰。

在12月25日由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主辦的2021年(第十四屆)中國醫藥戰略大會(下稱“戰略大會”)上,多名企業家代表道出了中國藥企的創新轉型策略。轉型創新投入巨大,且大概率會失敗,但不創新,終將被大勢所淘汰。

轉型是唯一的出路

其實早在十年前,海思科(002653.SZ)就開始考慮創新轉型,當時公司內部投票,研發部門的負責人投出了反對票,他認為公司轉型做創新研發,“翅膀還不夠硬”。但在多位核心管理層的堅持下,多數票投向了創新轉型,海思科開始走向了以研發為主的道路。

2015年,通過License-in的合作方式,海思科從歐美引進人才,直接收購項目,并實現了項目的成功轉化。直至2021年,海思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靜脈麻醉創新藥物——環泊酚注射液最終經國家談判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2021版)》。

從2000年~2015年期間的化藥報產受理號數量來看,創新藥有104項,占比0.36%,仿制藥為29046項,占比99.64%。實際上,大多數中國藥企是在“被迫”轉型。

一個具有代表的案例是恒瑞醫藥。在該公司的收入中,仿制藥業務占大頭,而2018年以來,公司進入國家集中帶量采購的仿制藥共有28個品種,中選18個品種,中選價均降幅72.6%,大幅度壓縮了仿制藥的業務收入,恒瑞醫藥2021年面臨巨大挑戰。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直言:“只有真正經歷了艱難時期,才能感覺到轉型的緊迫。在內卷和集采雙重壓力下,公司不斷調整工作思維,堅持自主研發和基礎研究為主。”

創新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但無論創新能力還是創新成果,中國和美國還有一定差距,處于全球的第二梯隊。有咨詢公司負責人在行業論壇上透露過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中國的論文發表數量大、增長快,但優質前沿研究仍然稀缺。在產業轉化中,中國專利穩步增長,但實際應用轉化有待提升。

各有各的策略

傳統藥企向創新藥企轉型的成功案例武田制藥,就是從最開始的原料藥企業轉型到制劑企業,直到發展成現在全球領先的創新藥企。當下,國內藥企也走出了一條相似的轉型之路,但在具體的戰術上,則各有各的策略。

“從長期來看,創新藥企業的需求是向同類最優(bestinclass)以及同類第一(firstinclass)類藥物的研發靠攏,同時企業將調整原有研發管線,剔除掉冗余或藥物前景不被看好的項目,進行資源整合,更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對于創新藥企的升級策略,西南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杜向陽曾提出過上述觀點。

2000年成立的海思科就通過縮減產品線,完成了轉變。在參與了第一輪、第二輪集采后都流標的海思科殺伐決斷,面對集采策略,迅速砍掉產品,從30個產品縮減至6個。盡管這一個決定就讓海思科損失了6000萬元,但在后幾輪的集采中,海思科最后剩下的6個產品全部中標。目前,海思科每年研發投入超10億元。

據海思科副總裁侯希勇介紹,海思科采取的是仿創結合策略,自主研發團隊有700多人,研發創新藥。仿制藥業務已歸屬于生產團隊。通過做好成本控制來實現降本增效。孫飄揚也在線上論壇分享稱,恒瑞已有百項項目在研究,仿制藥占比越來越小,創新藥占比越來越大,研發管線以創新藥為主。

和恒瑞不同,獲得5億美元的License-out合作的濟民可信,制定了創新1.0到創新3.0的策略,搭建研究臺,確定具體的研發管線來不斷積蓄力量。在沈曉華看來,傳統中成藥為主的藥企,要完成向創新藥企的轉變,需要經歷痛苦且漫長的文化融合轉變的過程。“關鍵在于核心管理層的期望與信心。”沈曉華表示。

加快出海

日,百濟神州(688235.SH,06160.HK,BGNE.NS)的一紙大單頗為引人注目。該公司發布公告稱與諾華達成合作協議,交易金額29億美元。諾華將獲得百濟神州腫瘤藥物TIGIT抗體的美國、加拿大、歐洲多國及日本的權益,并將支付3億美元預付款,6億美元或7億美元的額外付款,18.95億美元里程碑金額以及20%~25%的銷售分成。這是百濟神州繼PD-1單抗之后,與諾華達成的又一項重磅合作。

國內創新藥企的出海速度在加快。除了百濟神州,榮昌生物(09995.HK)、加科思(01167.HK)、艾力斯醫藥、君實生物(01877.HK)等多家中國生物醫藥企業也通過海外授權等形式出海走向全球市場。有醫藥領域咨詢公司負責人總結道,相較2018年,2021年的License-in更加多元和創新。跨國藥企在中國的交易也趨于活躍。

強強聯合、走國際化策略能夠降低新藥研發的風險。2021年多個License-out的大單也體現了國內創新藥水在不斷提升,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其中包含了百濟神州、榮昌生物、諾誠健華(09969.HK)、海思科等企業。

盡管中國的創新藥企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中國要變成創新藥強國并不容易,中國藥科大學NDPE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教授邵蓉提出,未來五年,創新藥將會面對基礎研究、臨床研究、監管審批和支付等瓶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