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外貿高增長的背景之下,上海港預計今年將完成4700萬標準箱的集裝箱吞吐量,連續第12年蟬聯全球第一。
上海市商務委(口岸辦)提供的整體數據顯示,截至10月,上海口岸年度累計進出口貨值達81671.5億元,同比增長14.6%。預計全年上??诎哆M出口總額將超去年,創歷史新高,占全球比重在去年3.2%以上進一步提升,讓上海坐穩世界最大貿易口岸城市地位。
“一箱難求”如何緩解?
海運火爆的2021年,“一箱難求”問題凸顯。疫情反復之下,各地的應變能力和韌性也在挑戰與機遇并存中拉開差距。
12月22日,交通運輸部正式公布了前11月份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數據。數據顯示,1~11月份,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累計完成 25965萬標箱,同比增7.6%。
其中,集裝箱吞吐量均突破2000萬標箱的港口共有5個,其中,上海以4305萬標箱排名全國港口第一,同比增長8%,寧波舟山以2899萬標箱位列第二,同比增長9.5%,深圳、廣州和青島分別以2624萬標箱、2204萬標箱和2188萬標箱的吞吐量占據前五強的后3個席位。
從增速來看,大部分港口增速在個位數,武漢和蘇州港等部分保持雙位數增長,也有不少港口呈現出負增長。作為全國乃至全球集裝箱第一大港,基數大的上海港在集裝箱吞吐量上繼續遙遙領先,前11個月的吞吐量就已與去年基本持平。
那么,“一箱難求”如何緩解?
上港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上海港一直在努力解決缺箱難題。通過內部挖潛、提高作業效率,推出7×24小時網上辦理集裝箱業務,以及“異地還箱”“異地提箱”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加速了集裝箱流轉;同時,他們還主動與國內外各大船公司溝通,出臺費率優惠等措施,請他們從海外盡量多調運空箱回來。
和加大力度造空箱的思路不同,他們的方式更多是盤活資源、更好地配置資源。
上港集團在洋山島專門建設了空箱專用堆場,并于8月與馬士基、達飛、地中海、長榮四家船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港東北亞空箱調運中心,再加上額外的空、重箱堆場項目,預計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洋山一、二、三期碼頭集裝箱堆存能力將再增加10萬標箱。
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總經理助理陳煒表示,“上海港東北亞空箱調運中心絕不是閉門造車,當航運業恢復至常態時,現在拼命供應的空箱極有可能成為一種負擔。”他們更多著眼于與全球航運界通力合作,包括與全球多家船公司合資設立空箱服務企業,以共同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暢通。
數字化也是加快暢通的關鍵方式。作為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全自動化碼頭,洋山港四期的碼頭上幾乎空無一人,操作員坐在100多公里之外的辦公室里就可實現多點遠程操控。
上海港全方位推行的無接觸式作業模式,比如實現進出境空箱線上無紙化申報,讓疫情傳播風險有效規避的同時,也讓進出口空箱整體通關時間縮短了1~2天,加快了空箱周轉速度,緩解了港口空箱堆存壓力。
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特別指出,上海等地實施“單一窗口”,有效地提升了口岸通關效率和透明度,壓縮了跨境貿易的時間和成本。
上海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換一種大家更易理解的說法,“單一窗口”實際上就是進出口業務的線上一門式辦事大廳。上海“單一窗口”支撐全國近1/3貿易量和4000萬/年集裝箱吞吐量的數據處理,已經成為全國的標桿和上海服務品牌。
這種方式有效提升了通關時效。比如,貨物申報時間由1天縮到半小時,船舶申報時間由2天縮到2小時,從經濟效益上來說每年可節約高達20億元人民幣,初步統計通關時效壓縮了一半。
長三角一體化加速
在緩解“一箱難求”的過程中,長三角一體化也在加速。
根據上海組合港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的數據,今年以來,長三角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已突破1億標箱,標志著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港航業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明確,將積極推動長三角港政、航政、口岸管理協同,同時支持港航市場主體以資本為紐帶進行業務協同,促進航運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和便捷流動,與長三角港口共建輻射全球的航運樞紐。
2020年,上港集團成立了洋山、外港、內貿三大集裝箱片區,以片區為工作單元推動集裝箱業務發展。當年,上海港內貿吞吐量總和突破600萬標箱,同比增長約15%。接下來,上港集團計劃籌建長江服務中心,與太倉等港、各支線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并促進長江港航企業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互通等。
根據今年前11月份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數據,除了寧波舟山的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9.5%,以集裝箱為主營貨類的蘇州港實現集裝箱吞吐量743萬標箱,同比增長28.6%,規模排在全國第8位;嘉興的集裝箱吞吐量增速也在14.8%,南京、南通等也位列全國集裝箱吞吐量的前25強。
上海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將推動長三角一市三省,共同建設長三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深入貫徹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口岸服務,為口岸監管部門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支撐,不斷提升長三角口岸整體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