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科技 > 正文

推進綠色科技創新 仍需自覺踐行生態文明觀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0-06-05 17:43:32

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通過科技創新創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并以不可逆轉的方式影響自然過程,以至于有科學家認為有必要采用“人類世”的概念以強調人類活動在地質學和生態學方面的影響。然而,科技創新在深刻地改變著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并深度重塑人類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給人類帶來諸多福祉的同時也造成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諸多非預期的生態后果和社會災難??萍紕撔乱l的非預期的生態環境風險和不確定性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早在1962年,雷切爾·卡森就在《寂靜的春天》中對人類使用農藥等科技創新成果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警示,要求我們審慎思考“控制自然”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觀,以負責任的方式將科技創新導向對人類有益的發展軌道,形成人類和自然關系的合理協調。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暴發,再次讓人類警醒,要求我們審慎考慮人類與自然的新關系,將健康的生態倫理觀確立為我們未來發展的基本遵循。

強調發展效率同時

仍需自覺踐行生態文明觀

自然絕不只是人類征服改造的對象,我們要通過科技創新改造和控制自然,讓科技創新成為社會文明發展的建設性力量,就必須學會去理解自然規律,必須更加系統地預測我們對自然的干預行為可能會產生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切不可肆意破壞自然生態,打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界限。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不僅僅只是一種倫理主張和道德態度,而是直接關乎我們人類未來發展的生態智慧和行動指南。如果自然生態系統因為各種不負責任的創新活動出現系統性風險和問題,我們就無法進行農業生產等與人類生死攸關的科技創新活動。在利用科技創新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必須符合自然規律。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我們必須以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倫理觀作為推進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價值原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發展觀,在強調發展效率和經濟效益的同時自覺踐行生態文明觀,通過各種機制和策略防范科技創新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風險與不確定性,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倡導綠色科技創新

保持科技創新和生態倫理之間的必要張力

科技創新是創造未來的變革型力量,是我們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戰略選項和根本引擎,也是踐行生態倫理觀的重要載體和物質手段。科技創新必須回應社會訴求,權衡利弊風險,恪守社會價值和道德倫理原則。同樣,生態倫理觀不僅對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規范作用,而且能夠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進步,釋放科技創新潛能,催生科技創新浪潮。我們必須審慎思考人與自然的生態聯系和復雜關系,將“山水田湖草”視為生命共同體,在大力推進綠色科技創新,構筑國家現代化戰略基礎的同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歷史經驗表明,唯有將生態文明的道德原則和價值規范整合到科技創新過程之中,我們才可能真正打造綠色可持續的能源、交通和農業與食品科技創新體系,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不僅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大業的戰略目標,而且也是我們對子孫后代和自然必須擔當的道德義務和責任。我們必須保持科技創新和生態倫理之間的必要張力。

首先,應在明確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倫理觀的基礎上,積極倡導負責任的科技創新,在科技創新議程中前瞻性地設置社會參與的機制和過程。

其次,對有關人類未來、科技創新影響和生態環境風險等諸多重大問題進行包容性的探討和系統性的評估,進而使科技創新者和管理者能夠充分認識科技創新過程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復雜性,自覺擔負起預警性思考和審慎地把控科技創新可能引發的非預期生態環境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社會責任。

最后,再通過科技創新建立高效的現代經濟體系和先進的生態文明范式,促進科技創新向善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讓科技創新真正惠澤人類,成為我們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建設性力量,助力我們建設美麗中國、創造美好未來、實現民族復興大業。(李建軍)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