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科技 > 正文

扭轉評價風向標 營造潛心研究科研生態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0-07-21 16:24:48

長期從事血栓性疾病研究的武漢協和醫院院長胡豫對科研要甘坐“冷板凳”有著深切的體會。正是在該領域的長期積累,使得他較早地發現了新冠肺炎和血栓疾病之間的關聯。這一發現在部分重癥患者救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想要在某個科研領域有所建樹,離不開持之以恒的探索。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下,鼓勵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導向是關鍵。”胡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正是2018年6月出臺的《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的一項重要任務?!兑庖姟烦雠_兩年來,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取得了哪些進展?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從看數量到重質量 扭轉評價風向標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在人才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影響因子、專利等數量指標。這種簡單量化的評價方式,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科研浮躁現象。

在科技部引智司二級巡視員趙慧君看來,《意見》出臺兩年來,在科技人才評價方面,最重要的變化體現為從主管部門到用人單位都充分認識到“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下簡稱“四唯”)傾向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各方形成合力,出真招、實招,突出破除‘唯論文’導向,積極推動轉變人才評價導向,成效初顯。一些創新能力突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更是走在前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趙慧君指出。

2019年4月,《清華大學關于完善學術評價制度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一經發布,便引起各方關注?!度舾梢庖姟访鞔_,正確把握學術評價中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強調學術水平和實際貢獻,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學術評價中的重要性。

“強調代表性成果,意味著在學術評價中重點看成果的意義、價值、實際貢獻等,而不再是簡單地數論文、著作、專利的數量。”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指出。

據介紹,清華大學組織全校50多個院系修訂教師評聘學術標準,克服“四唯”傾向,建立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評價導向,同時清華大學還對學位評定學術標準進行了修訂,鼓勵依據學位論文以及多元化的學術創新成果評價博士生的學術水平,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評價依據。

“不要求一定要有論文,并不代表評價標準降低。事實上,破‘四唯’也并非完全不看論文、獎項等,重點在于弱化相關數量指標在人才評價中的權重,突出對成果質量和專業實踐能力的考察。”聶建國強調。

精簡人才計劃 避免“帽子”重復戴

人才“帽子”是對各類人才稱號的俗稱。人才“帽子”滿天飛的現象,長期備受詬病。對此,《意見》明確,統籌科技人才計劃,避免多個類似人才項目同時支持同一人才。

據介紹,按照《意見》要求,一些部門、地方通過完善管理規則、限制重復申報、整合已有科技人才計劃類別等方式,初步實現了人才計劃精簡。目前,科技人才計劃的入選人才主要分為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和創業人才,同一層次人才不得重復申報多個人才計劃。

“以科技部牽頭的‘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為例,支持期內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等,不能申報該計劃中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團隊。”趙慧君舉例道。

不僅不能重復戴,“帽子”也有了“有效期”。教育部印發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管理辦法》明確,“長江學者”“青年長江學者”是學術性、榮譽性稱號,避免與物質利益簡單、直接掛鉤。聘期結束后,不得再使用稱號。

同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也一再明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項目不是“永久”標簽,有關部門和依托單位要設置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讓人才項目回歸研究項目本質,避免與物質待遇掛鉤,為廣大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創造良好氛圍。

“干什么、評什么” 評價標準多元化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有1000多名在編科研人員,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人員比例約為1∶2。對于這兩類科研人員的評價,難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

“學術委員會在評議時,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重點看其科研成果是否代表世界最前沿的方向,有沒有產出原創性的成果;對從事應用研究的人員,則看其成果是否破解關鍵技術問題,是否具有很好的產業化前景。”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人事處處長孫軍介紹道。

同樣,對臨床、科研等不同崗位人員,武漢協和醫院在職稱評議時考量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比如,針對一線臨床醫務人員,重點看臨床服務工作量、手術量、醫療糾紛發生情況等,對論文、課題要求相對低。對于科研崗位人員,則主要看研究成果是否推動相關行業技術進步。

“對人才進行分類評價,核心在于‘干什么、評什么’,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人,讓評價標準更多元,更貼合工作實際。”胡豫表示。

(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