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科技 > 正文

智能絞吸機器人破解水下盲區取土難題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0-08-21 17:27:33

黃色的機身、厚厚的履帶、尖銳的絞吸頭……8月19日上午,常泰長江大橋6號主塔墩施工現場,一臺外形貌似微型“坦克”的智能履帶式絞吸機器人,被吊裝著慢慢進入主塔墩沉井內。

大型橋梁沉井作業的難點之一是“盲區”取土。由于水下地形復雜,沉井隔倉形成的盲區又難以視探,以往的吸泥設備,存在取土不均勻,沉井安裝傾斜、突然下沉的風險。智能履帶式絞吸機器人設計方介紹,他們自主研發的這款目前國內首個大型沉井水下取土的機器人,可以在水下行走,并能通過智能感應系統給沉井下沉的河床區域做“B超”,探明工作環境,將施工效率提升4—6倍,同時減少人力。

破解水下盲區取土難題

在建的常泰長江大橋是長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一級公路“三位一體”的過江通道,于2019年1月9日開建。其中主航道橋為主跨1176米的斜拉橋,超過今年7月1日剛剛開通運營的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鐵兩用斜拉橋——滬蘇通大橋。

由中鐵大橋局施工的6號墩沉井,是國內目前平面尺寸最大的水中沉井,相當于13個籃球場的面積、1.2萬輛家用小汽車的重量。

“目前,大型橋梁沉井施工最大的挑戰就是盲區取土困難。”中鐵大橋局常泰長江大橋項目經理湯忠國說,在6號墩沉井內,眾多鋼梁組合成一張蜘蛛網狀的隔倉,將沉井分隔成一個個空洞洞的井孔,這張“蜘蛛網”下的河床區域就是沉井施工的“盲區”。

“沉井下沉時,隔倉的倉底會遭遇泥土的阻力,下沉越深,阻力越大。而此次沉井的最大入土深度達48米,其中黏土層總厚度達21米,相對堅硬,這意味著阻力更大。以往的吸泥設備,有吸泥不均勻、取土量難以控制的問題,這可能存在沉井局部傾斜或者突然下沉的風險,會對沉井結構、沉井內的設備和施工人員造成威脅。”湯忠國介紹。

6號墩沉井的盲區占沉井平面總面積的45%,如何在這么大的水域看清沉井的取土情況,讓沉井安全著床?一年半前,湯忠國團隊開始設計智能履帶式絞吸機器人。

為大橋沉井水下環境做“B超”,工作效率提高4—6倍

在施工現場,湯忠國介紹,他們為機器人設計了水下走行系統、水下智能感應系統、水下液壓電氣系統、自動絞吸排渣系統和岸上的操作控制系統,相當于一邊給沉井的水下作業環境做“B超”,一邊施工。

“每個井孔的水下地形有高低起伏,機器人處理完井孔中的泥土后,利用水下聲吶傳感和攝像設備,辨別盲區位置,并將感應信號傳到地面。工作人員設定吸泥深度等數據,通過調節液壓機械臂的角度,清理盲區泥土。這樣一來可以確保均勻取土,二來保護沉井的井壁不被破壞。”湯忠國說。

挖土后,機器人還會將泥土和殘渣吸到江面上運走。湯忠國說:“傳統吸泥設備每小時吸土約40立方米,但智能履帶式絞吸機器人可以吸土200立方米左右,工作效率提高4—6倍。”

水下地質環境復雜,取土中,萬一用力過猛,可能遭遇“沒頂之災”。對此,湯忠國團隊還給機器人設計了“自救”功能,“取土中,系統一旦監測到沉井下沉速度超過一定范圍,會自動預警,迅速將機器人拉上來”。

基于這樣的智能控制,吸土過程也將大大節省人力,湯忠國算過一筆賬,采用傳統吸泥設備,大約需要6人作業,但現在只需1人便可操作該機器人。“根據目前的施工進度,預計明年春節左右,沉井將下沉到設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