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科技 > 正文

“立體”科特派發力完善政策體系支撐 他們幫企業掙了上百億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0-11-24 14:54:39

除派出科技特派員為單個企業、鄉村提供技術支持之外,華南理工大學還與龍頭企業共建100余個校企研發機構,80多個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與企業共同承擔600余項省部產學研結合項目,為相關產業解決了近萬個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構建起立體式的科技特派員體系。

今年7月,華南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華工)教授朱斌剛完成了一個廣東省農業科技特派員的項目。作為長期從事環境科學研究的他,針對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孔美村的鄉村水源特點,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點,研發出封閉式水體一體化污水凈化設備,解決了魚塘水體腐臭問題,讓村里的老百姓從水環境改善中收獲更多的幸福感。

“到了基層,聽到第一線的需求,才能明白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技術要有用,才有生產力,才能真正幫助到老百姓。”科技特派員的經歷,讓朱斌收獲頗多。他說,科技工作者要把課堂開到工廠車間,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在華工,有一支活躍的科技特派員隊伍,眾多朱斌們在學校完善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下,建立起科技人員服務企業、服務基層的長效機制,架起高校創新資源與企業、產業、區域合作的橋梁,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

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教授們成“香餑餑”

“科技特派員能夠很好地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市場上展現出來。”華工教授張鐵說,他們團隊帶著機器人研究室多年來的成果,與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工程師們廢寢忘食,經過長達1年的攻堅,成功研發出了第一臺國產工業機器人并實現了產業化,推動了我國工業機器人國產化。

作為工科強校,華工很早就有了服務企業的傳統。這要從華工科特派的前身——“星期六工程師”說起。

改革開放之初,珠三角一帶民營企業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生產上的技術問題。此時,有一批來自大學、科研院所和國營工廠的科技人員,積極投身到產業一線中,利用周末為民營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解決技術難題,“星期六工程師”應運而生,華工的教授們成為企業的“香餑餑”。

2001年,如今的國內涂料龍頭企業嘉寶莉集團當時年銷售額不足兩千萬元,急需尋求技術支持,他們想到了華工的“星期六工程師”。隨著技術合作的深入,嘉寶莉集團和華工成功開發出多項填補我國涂料領域空白的新產品,幫助企業成長為了年銷售額超30億元的亞太涂料企業25強,雙方的合作更是被評為了“中國高校—大型企業產學研經典案例”,成為“星期六工程師”深度融入產業一線的典范。

2008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推進實施“百校千人萬企省部企業科技特派員創新工程”,“星期六工程師”有了新稱號——科技特派員。華工積極響應,及時出臺《企業科技特派員選派辦法》,從工資福利、人事考核、職稱晉升等方面制訂了一系列激勵保障措施,大力支持、鼓勵學校優秀科技人才以科技特派員身份深入企業,參與企業技術創新。

2015年,華工在全國高校率先出臺了《華南理工大學關于服務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營造了更加良好的科技特派員政策環境。其中,將鼓勵科技人員派駐到企業兼職、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納入到學??蒲腥藛T考評體系中,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熱情。

完善政策體系支撐,科特派沒有后顧之憂

“工資、獎金照舊,優先考慮職稱、職務晉升,完善的制度為科技特派員解決了后顧之憂”,曾獲得廣東省“優秀企業科技特派員”稱號的華工教授曾新安感嘆道。沒有后顧之憂的他一頭扎進企業,開發出了荔枝、柚子、木瓜等多種熱帶果酒,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惠及10萬果農,成為廣東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典范,合作研發及推廣應用的成果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

有了完善的政策體系支撐,曾新安們放手一搏。近年來學校派出的科技特派員規模越來越大,已累計派出超過1400人次科技特派員,累計派出人數占全國科技特派員的十分之一以上,居全國高校首位。并且一批批的華工科技特派員發揮了工科學科優勢,用科技力量澆灌出富民之花。

華工教授蘇健裕是廣東省第一批企業科技特派員。他初到廣東嘉應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時,公司并不注重研發。他甚至還被公司“勸退”。但蘇健裕沒有退縮,從該企業“拳頭產品”雙料喉風散的配料天然右旋龍腦入手,將廣東省梅州市一片荒廢農地建設成5000多畝的梅片樹種植基地,實現了高純天然右旋龍腦的國產化,解決了企業最為核心的原料問題,并協助企業建立了完善的研發體系。

“自主研發的技術成果也已實現了轉化。公司組建了廣東華清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門開展高產天然右旋龍腦的梅片樹種植、提取純化及高附加值生物醫學應用。”蘇健裕擔任技術總負責人,設計并建設了年產250噸天然冰片生產線。自2016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超9000萬元,利潤近18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采用“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扶貧幫扶新模式,在粵東北山區推廣種植了2.4萬多畝梅片樹種植基地,帶動3000多貧困戶脫貧致富,成為廣東省精準脫貧精準扶貧重點推薦項目。

從基層凝練研究問題,助推企業創新發展

朱斌來到孔美村后發現,隨著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老百姓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孔美村里有兩個魚塘,老百姓環繞而居。但如今舊魚塘里的水已腐臭,老百姓必掩鼻而過。“孔美村的村落建設具有代表性,基本上我國大部分鄉村都建有魚塘。這些魚塘由于是封閉式水體,目前都面臨著水體變壞的狀況。”朱斌說。

他針對鄉村水源特點,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點,研發出封閉式水體一體化污水凈化設備。“設備可進行魚塘內部污水處理,去掉污染物,過濾藍藻等生物,從而恢復魚塘水體。”他介紹,此系統還具有高度的智能化、自動化,可實現遠程管理。

不僅于此,朱斌還把發現到的其他鄉村環境方面問題帶回來,與學校老師共同交流,凝練出共性研究問題,為省里的鄉村環境綜合治理提供智囊支持。

朱斌的經歷是華工科技特派員發展的一個縮影。除積極派出科技特派員,為單個企業、鄉村提供技術支持之外,學校還大力支持多種形式的合作,包括承擔校企產學研項目、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等,構建起立體式的科技特派員體系。其中與各行業龍頭企業共建了超過100個校企研發機構,超過80個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與企業共同承擔600余項省部產學研結合項目,每年帶動科研經費投入達到10億元,為相關產業解決了近萬個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難題,直接或間接產生經濟效益超過100億元,有力助推了廣東企業創新發展。

同時,學校與地方政府共建了5個大型技術研發與轉化基地,以及國家大學科技園順德創新園區,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資本鏈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學校為創新源頭,沿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布局,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城市全面開花的“五院一園”協同創新格局,著力打造成催生產業技術變革、加速創新驅動的策源地。

(記者 葉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