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研究團隊突破了量子級聯激光器(QCL)的閾值功耗紀錄,將紀錄拉低了超過40%。但該研究最大的學術亮點不在于此,而是發現了一個新的、違反直覺的物理現象,將激光器的功率和功耗同時優化。
1月11日,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王智鑫是ETH的博士生(已畢業),也是一名來自中國山西的年輕人。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一個博士生被列為通訊作者,體現了他在這項研究中的貢獻。
審稿人認為,作者采用的降低中紅外QCL功耗的解決方案是原創的,論文又緊湊又好。
圍繞降低功耗開腦洞
QCL是中紅外波段主流的激光器類型。但高功耗一直制約其廣泛應用。怎么降低QCL的功耗呢?
2019年底,王智鑫的導師、ETH物理學教授杰羅姆·法斯特讓他去研究這個新課題。一方面要把器件尺寸盡量做小;另一方面盡可能減少器件的能量損耗。但這兩個目標是沖突的,因為QCL的器件變小,會增大損耗。
當時,王智鑫在ETH讀博已有3年,正在考慮畢業事宜,對新課題的領域,他并不太熟悉。更糟糕的是,趕上新冠疫情,實驗室的使用也受到干擾。在接下去的半年時間里,研究沒有任何進展,王智鑫整個人“很崩潰,也很沮喪”。
但研究思路一直在他的腦中縈繞。終于,王智鑫想到,不如回到最基礎的方向去試一下。
QCL的核心部分是一個腔體。理想情況下,最簡單的低損耗腔體就是兩面平行、相對的鏡子,光在其中來回反射,如果“跑”不出去又沒有被吸收,損耗就是零。為了讓這兩面鏡子的反射率最大,鏡面都鍍上了金。
經鍍金處理的實驗器件,長度短至250微米,功耗低至300毫瓦;而一般QCL的長度是4毫米左右,功耗約10瓦。顯然,第一步成功了——功耗顯著降低。
但這一設計有一個致命的問題——由于兩面都鍍金,光根本“跑”不出來。沒法用,怎么辦?
王智鑫說,搞物理的人喜歡用直覺思維,要想出光,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鍍金鏡面上打個眼兒。不過,開孔后會產生新問題,那就是鏡面的反射率隨之下降、激光器損耗隨之上升,功耗還是降不下來。他心想,管不了那么多了,先做仿真吧。
通過大量的計算機模擬,王智鑫發現,竟然還真有辦法。對于4.5微米波長的光來說,如果在鍍金膜上開一個直徑約990納米的圓孔,不僅出光功率大幅提高,鍍金膜的反射率也同時提高。換句話說,激光器的功率和功耗可以同時得到優化。
發現新的物理現象
然而,當王智鑫跟同組人報告仿真結果時,大家都不相信。這怎么可能呢?透射和反射同時提高,這似乎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好比大冬天敞開家門,室內的溫度反而變得更熱了。
通過仔細研究,王智鑫發現,光在激光器的腔體中傳播時,其實一直被束縛在一個比較狹小的“管道”(波導)里。光被鍍金膜反射后,有一部分“跑”掉了,無法重新進入到“管道”里。如果在鍍金膜上打一個精確設計的小圓孔,那么這個圓孔會起到透鏡的作用,把反射的光重新“聚焦”到“管道”里。
相比于沒有打孔的情況,這時雖然有光透射出去,出光功率提高了,但是有更多原本被耗散的光,又被聚焦到了“管道”里,進入“管道”的反射光也變強了。所以,在激光器出射功率提高的同時,損耗也降低了。
王智鑫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是傳統幾何光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是在特殊條件下才會出現的。
搞清楚原理后,再經過反復的嘗試,這一結果最終得到了實驗驗證。研究者在激光器兩邊的金屬鍍膜上,先后開了兩個直徑950納米的圓孔,這不僅使激光器的出射功率大幅提高,而且最終功耗比之前的世界紀錄降低了40%以上。
當王智鑫將實驗成果向導師展示時,杰羅姆興奮地說,“我太激動了,它讓我一天都很開心!”
雙面鍍金,本是最簡單、最基礎的低損耗設計;打孔,也是最直觀的出光辦法。把這些極簡的設計組合在一起,竟然發現了有違直覺的現象,還突破了一個指標的世界紀錄。在王智鑫看來,這正是物理學“美”的一面。
導師的一個夢想
王智鑫的導師杰羅姆,以在QCL發明中的核心作用而聞名。1994年,全球第一臺QCL由杰羅姆、著名應用物理學家費德里科·卡帕索(Federico Capasso)和華人科學家卓以和等共同研制。
在QCL發明之前,半導體激光器的發射波長主要在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QCL的問世,直接將半導體激光器的應用范圍拓展到中遠紅外和太赫茲波段。目前,其主要應用于環境檢測、痕量氣體檢測等,此外,在軍事方面也有重要應用。
目前,QCL的功耗基本都在10瓦以上,相當于家用照明LED燈泡的功率。在工作時,這種器件依賴于強大的散熱系統——它們往往非常笨重,難以便攜移動——從而制約了QCL在類似無人機這樣的移動平臺上使用。
突破尺寸和能耗的制約,是杰羅姆的一個夢。從商業價值來說,如果有一天能將QCL裝進手機里,那應用場景就普及了。(賀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