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快看 > 正文

2020年深市1171家公司推出1948單股權激勵計劃涉286.52億股 超兩成推出多期激勵計劃

來源:證券日報 時間:2021-01-27 13:59:45

2020年,深交所扎實推進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牢牢抓住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牛鼻子”工程,進一步優化股權激勵政策環境,推動建立健全長效激勵約束機制,提升股權激勵實施效能,激發上市公司創新發展內生動力,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股權激勵市場活躍,激發創新潛能。截至2020年12月31日,深市共有1171家上市公司推出1948單股權激勵計劃,涉及股份數量286.52億股,近半數深市公司推出激勵計劃,超兩成推出多期激勵計劃。2020年,深市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呈現以下特點。

激勵數量回升。2020年,深市上市公司推出股權激勵計劃264單,較2019年上升21.7%。2005年至2020年底,共有502家公司推出兩期以上激勵方案,282家公司推出三期以上激勵計劃。持續激勵、滾動激勵已成為深市公司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重要手段。

長期激勵增多。2020年,深市股權激勵計劃平均有效期限4.81年,有效期在4年及以上的激勵計劃248單,占當年推出方案的93.94%;有效期在5年及以上的激勵計劃113單,較上年同比增長20.21%。

技術密集型行業活躍度較高。深市推出股權激勵數量排名前五的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累計推出方案數量占全部方案的56.94%,有利于強化人才綁定效果,發揮人才創新潛力。

創業板先行先試,增強激勵包容性。2020年,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平穩落地,推出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并在授予價格、激勵對象、激勵比例、激勵模式等方面給予市場主體更多靈活性。新型股權激勵方案持續涌現,體現了“存量+增量”改革同步推進、新舊規則平穩過渡的特點,增強了上市公司和被激勵對象獲得感。

激勵模式更為靈活。新規實施至2020年底,共計有103家創業板公司披露股權激勵方案,采用第二類限制性股票作為激勵工具的公司有61家,59家為存量公司。二類限制性股票無需提前出資,允許不設置限售期,同時大幅減少后續回購注銷情形,減輕被激勵對象資金壓力,簡便公司實施流程,上市公司實施創新工具的積極性高漲。

授予價格突破50%折扣限制。新規適當放寬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限制,允許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價格低于市場參考價的5折,同時要求財務顧問就定價合理性發表意見。

激勵范圍和激勵上限同步放寬。新規實施至2020年底,穩健醫療、萬興科技等26家創業板公司激勵計劃包含對持股5%以上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激勵,有7家創業板公司累計激勵權益超過總股本10%。提升關鍵核心人員對公司業務拓展、研發創新的積極性,同時為創業者穩固控制權提供新的方式。

踐行市場化改革,有效提升實施效果。2020年,深交所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改革方向,完善基礎制度,優化業務流程,提升實施效能,為實現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堅持服務為本,持續完善相關配套規則。制定《創業板上市公司業務辦理指南第5號——股權激勵》《上市公司業務辦理指南第9號——股權激勵》,明確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定義,細化股權激勵授予、登記、解限/行權等環節信息披露要求和辦理規范,提高市場主體操作便利性。

做好流程控制,防范化解操作風險。全面修訂、優化股權激勵業務流程,更新業務管理系統股權激勵公告類別,梳理業務辦理關鍵節點操作風險,根據不同業務明確風險控制措施,實現股權激勵監管制度化、規范化、流程化、電子化。

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持續提高監管質效。2020年,深交所認真履行自律監管職責,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夯實中介機構職責,多措并舉提升監管有效性。

貫徹“寬進嚴管”理念。針對前后期不同激勵計劃業績指標差異較大、考核指標設置不合理、考核指標隨意變更、實施程序不合規、涉嫌利益輸送等情形,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全年共發出關注函、問詢函等函件59份,發揮一線監管警示糾偏作用,維護上市公司利益及中小股東合法權益。

督促中介機構履職盡責。一是要求中介機構對公司績效考核指標、考核期的設置以及考核指標的變更合理性發表明確意見,發揮中介機構市場“看門人”作用。二是向上市公司傳遞監管信息和導向,要求其在聘請財務顧問機構時,對財務顧問機構及其執業質量進行充分評估,確保選聘的財務顧問機構具備相應的執業能力和良好的內控安排。

下一步,深交所將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堅守服務創新創業定位,持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并加大對異常激勵情形監管力度,引導上市公司合規有效實施股權激勵,促進公司治理水平提升,更好支持科技創新,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