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兩位頭部帶貨主播李佳琦和薇婭銷售額排名前兩位,分別為217億元和199億元,而定位高端時尚的北京SKP,2020年全年銷售額不過177億元。頂級奢侈品商場一年的努力,短短幾天就被李佳琦和薇婭輕松超越,直播帶貨的吸金力可見一斑。
傳統電商流量紅利幾近枯竭,如今,網絡直播憑借新的傳播形式、強大的傳播功能,開發出巨大的新增流量。它不僅滿足了商家流量需求和平臺流量變現,還推動大眾消費方式轉變,儼然成為線上消費的“扛把子”。
得益于技術的普及,一夜之間,“人人都是主播,人人皆可帶貨”。只要有貨源、有手機,便可支起一個直播間。
狂暴的歡娛,必有狂暴的結局,一個行業一旦進入狂熱的狀態,就會泛起虛幻的泡沫,直播帶貨狂歡背后的暗流涌動,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單向度消費:
消費者的自我喪失
從某種層面上看,直播帶貨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經濟現象,它實現了“以貨為起點”到“以人為起點”的邏輯轉化,從而促成新的消費文化,改變曾經的生活方式。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直播電商經高速發展已成為網絡直播中用戶規模最大的直播類別,用戶規模達3.88億人,占整體網民的近四成。直播下單用戶占觀看直播用戶的66.2%,即近三分之二的用戶曾觀看直播后進行購買。
“現在不怎么出門逛街了,想買的東西都能在直播間買到。比如化妝品和零食,李佳琦的直播間推得比較好,各種日用品和衣服等,在薇婭直播間就可以買全。”濟南白領小靜告訴記者,有了直播間之后,自己變得更“宅”了。
但小靜覺得這是被迫改變的,“沒辦法,直播間的東西不僅便宜,還有很多贈品。衡量之下,只能舍棄逛街的快樂。”根據賽立信媒介研究的一項調查,商品折扣力度大在吸引觀看直播賣貨的影響因素中占50.3%,在愿意購買的因素中占37.8%,均位居第二。小靜認為,“便宜”讓大批消費者涌入直播間,也催生了更多“宅男”“宅女”。“今年在直播間里買了79單,基本囤夠了下半年的生活物品。”在北京工作的斌斌在社交平臺上展示了他的雙11戰績,僅拆快遞就花費了一個多小時。
除此之外,在直播過程中,主播作為商家和消費者的中介,一般會在試用后,篩選優質商品進行推薦,降低了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因此,主播是具有一定聲譽和信任度的KOL,“李佳琦直播間只要喊出一句‘OMG!買它!’,大家就會一哄而上下單,產品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小靜說,主播極富個性的解說,再加上評論區的彈幕互動,營造了“一起在場”聚眾觀看的虛擬體驗,使消費者對主播的推薦深信不疑。
消費不僅是人們用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性活動,而且成為表達和實踐某種趣味、格調、信念、價值的文化活動,從本質上看,它是一種審美行為。在現場性和體驗性加持之下,直播間創造出一種“集體審美”,影響了消費者的個性和判斷,促使他們快速購買。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黃楚新等提出,在主播引導下,或在群體效應的沖動下,消費者讓渡了自己的審美個性、消費習慣和決策意識,成為單向度的消費者。而這種情況極易造成“千人一面”的審美趨同,導致消費者的個性逐漸被重塑。
不少商家將“李佳琦推薦”“薇婭推薦”作為宣傳口號推出熱銷產品。在主播營造的“集體審美”氛圍感之下,消費者極易喪失自我,習慣盲目跟從,對商品產生“仰視”的心理,引發沖動消費。“一件產品到底值不值得買,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但置身其中,很容易就會陷入過度消費的怪圈。再怎么便宜,最終也很費錢。”根據多年直播間購物的經歷,小靜總結出經驗。
商家與主播:
不穩定的關系
從商家角度思考,他們希望借主播之口將貨品以“種草”的方式推銷出去,讓消費者產生興趣,提高產品銷售額。這樣,消費者就可以跟隨主播找到滿意的產品,貨品能直接從工廠銷售給消費者,減少了中間環節。消費場景也從展柜、貨架移步至24小時不間斷的直播間。一個完美的閉環網絡中,主播正是各個環節資源重疊的焦點。
短期內,主播的人氣可以快速吸引消費者。但從長遠角度看,主播的議價能力才是其核心競爭力。主播為了拿到有優勢的低價,提高銷量,只能不斷壓低進貨價格,縮小商家的利潤空間。不僅如此,商家需支付主播坑位費、帶貨傭金。一些頭部主播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益,有了名氣傍身,他們還會獲得代言費和綜藝節目出場費,源源不斷地吸引更多人加入主播行列“掘金”。截至2020年底,中國直播電商相關企業累計注冊8862家,行業內主播的從業人數已經達到123.4萬人。
不過,單純靠利益連接的品牌方和主播之間的關系并不穩定,一旦失衡,雙方相互依賴的格局就會產生變化。山東省文化娛樂行業協會新媒體直播分會會長莊嚴向記者透露,不少直播間使用刷單的方式,營造出虛假的繁榮。“通常他們會找到專業的數據維護商,利用數據設置虛擬賬號,刷出假的粉絲數量、觀看數量、銷售數量、轉化率等關鍵數據,目的是給商家一個交代。”莊嚴說,直播方先自行拍下產品,達到商家要求的GMV(商品交易總額),賺取高額帶貨傭金,再利用直播帶貨高退貨率的特點,將拍到的產品進行退貨或者二次售賣,可謂套路滿滿。
前不久,歐萊雅因為安瓶面膜價格與李佳琦、薇婭之間的矛盾也是關系不穩定的佐證之一?,F有情況下,品牌方完全可以通過自播的形式,在官方直播間以物美價廉吸引消費者。在濟南工作的青青也有類似想法,“一直想買的某名牌產品,只有蹲守在某主播的直播間才能獲取優惠,很不合理。一場直播將近幾個小時,工作忙根本沒時間看。為什么我從官方自營網購渠道購買反而不能便宜呢?品牌方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青青認為,這對該品牌的老粉十分不公平,萬一錯過了相關消息,豈不是要比別人花更多的錢?“在品牌官方旗艦店自播平臺觀看直播的話,點購買的頁面就能發現,解說針對性強。對于一直喜歡該品牌的用戶會比較友好。”目前來看,不少品牌方已加大了在自播方面的布局。
“人紅”高于
“貨紅”的邏輯倒置
作為一種新興事物,直播帶貨創造了銷售神話,受到了消費者和企業的追捧。但現實生活中,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感并不佳,很多商家是在賠本賺吆喝。根源在于,直播帶貨中難以克服的“人紅”高于“貨紅”的邏輯倒置。
青青有過幾次直播購物的體驗,感覺名不副實,無奈全部退了貨。“主播宣傳得天花亂墜,但拿到手感覺材質、版型都差了好多,只能退貨。”青青說,直播間一直強調“此刻不買便后悔”“全網最低價”,受“集體審美”意識的影響,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主播身上,根本不會去查證商品的實際質量和評價。
商家也處于直播帶貨產業鏈中的弱勢地位,直播帶貨高昂的費用和抄底的價格,使企業想盡辦法壓縮生產成本,降低產品品質。還有業內人士接受某媒體采訪時表示,有的商家會“打腫臉充胖子”,在面對主播是否能加貨的問詢時信誓旦旦,最后在趕工時卻偷工減料,導致消費者拿到了和直播間質量不同的產品,退貨率非常高,商家也會因積壓庫存過多而倒閉。
還有商家相信直播帶貨的銷售奇跡,跟風入場,支付了網紅高額的坑位費、營銷宣傳費用,最后卻賠了個底朝天。據報道,因為偷逃稅被罰的網紅雪梨,直播間單個坑位費高達30萬元,一般一個商品鏈接為5分鐘,曾有童裝客戶在其直播間進行了長達半小時的直播,費用高達180萬元,但銷量卻非常令人失望。“有人花了50萬元坑位費,只賣了50單。”
肉眼可見的利益驅動之下,各路英雄不問出處,爭相轉戰新的風口。企業家、明星等紛紛在直播間開啟了賣貨模式。但不管直播如何參與改變了消費文化與方式,“貨”永遠是這一產業鏈閉環的核心。盲目跟從直播帶貨銷售神話,不僅消費者本身的權益會受到損害,商家自身也有可能淹沒在產業互聯網的未來浪潮中,得不償失。朱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