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熱點 > 正文

“豬茅”與“肉茅”強強聯合 多方看好的“聯姻”為何遲到10年?

來源:第一財經 時間:2022-01-05 08:40:10

一個是養豬業王者,一個是屠宰業老大,在中國養豬業正由“調豬”向“調肉”轉變的背景下,開啟了強強聯合。1月3日,牧原股份(002714.SZ)、雙匯發展(000895.SZ)發布公告稱,雙方于2022年1月1日在河南省漯河市簽訂《雙匯牧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下稱《協議》),開展生豬點對點直供,雙匯發展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全天24小時、優先收購牧原股份直供生豬。

同時,《協議》提到,建立供應鏈合作機制。雙方共同發揮雙匯生豬屠宰、牧原生豬養殖優勢,提高雙方品牌價值和市場占有率,共同打造產業鏈合作典范。

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次合作是在原有生豬銷售模式上的一次探索,希望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融合發展,促進雙方和整個產業發展。

“豬茅”與“肉茅”強強聯合

牧原股份是中國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處于產業鏈上游,被稱為“豬茅”(“豬中茅臺”),市值超過3000億元(截至1月4日收盤);雙匯發展是中國最大的生豬屠宰加工企業,處于產業鏈下游,被稱為“肉茅”(“肉中茅臺”),市場超過1100億元(截至1月4日收盤)。

前述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稱,牧原股份與雙匯發展合作時間已久,此次是為了深化雙方合作,逐步探索點對點直接合作,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雙方成本。通過此次合作,雙方在養殖和屠宰上發揮各自優勢,可以共同探索養豬與屠宰兩個環節的協同效應。

根據牧原股份發布公告,2019年、2020年和2021年1-9月,公司直接向雙匯發展銷售生豬的金額分別為人民0.21億元、3.80億元、2.90億元,分別占公司當年/當期生豬銷售總金額的比例為0.11%、0.69%、0.54%。

10年前,雙方曾有過謀求合作的接觸。2021年8月第一財經獨家對話萬洪建的報道顯示,2011年瘦肉精事件爆發后,牧原股份曾經找過萬隆(雙匯發展董事長),提出雙方在生豬養殖上合作,被萬隆拒絕。

10年后,牧原股份如今已崛起為生豬出欄量全球最大的豬企,正順應國家從“調豬”向“調肉”轉型的行業趨勢,謀求從上游養殖環節順勢進軍到下游屠宰環節。

上游的豬企與下游的屠企合作,跟國內生豬銷售現狀有密切關系。

前述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養殖企業一般都是出欄交貨,很少負責運輸,且專門成立一個運輸隊費用太高,利用率很低。然而,國內生豬養殖規模較大的生豬養殖企業較少,無法滿足大型屠宰加工企業的采購需要,規模較大的屠宰加工企業通常通過相對穩定的豬經紀人群體來獲得穩定貨源。豬經紀人承擔了生豬從養殖企業到屠宰加工企業的運輸風險,也獲得一定的買賣價差。

該負責人稱,豬經紀人作為一個群體,長期活躍于屠宰加工企業和生豬養殖企業之間,具有較豐富的運輸經驗、市場供需信息和一定的客戶資源,在生豬銷售鏈條的上、下游間起到紐帶作用。

本次養殖與屠宰雙巨頭的合作,也就意味著,中間商無法再“賺差價”了。

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湛江科技學院生豬產業研究所所長張海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雙方合作砍掉的是中間商和豬經紀人,均減少了銷售費用。在2021年國內豬肉價格低迷,有較長時間處于成本價以下,導致大部分生豬養殖企業現金流緊張,養豬企業急需穩定需求方的背景下,雙方合作是互利的。

張海峰認為,對牧原股份來說,可以擁有較為穩定的銷售量并保證回款,現金流壓力得到緩解;對雙匯發展而言,2022年豬肉進口關稅調高,進口豬肉成本加大,從長期來看,可以得到相對穩定的生豬供給來源。與此同時,新的屠宰條例要求屠企負擔追溯和食品安全的責任,采購大型豬企出欄的生豬更有質量保證。

尤其重要的是,雙方的話語權并未發生改變,均以市場為基礎:當生豬價格低迷時,雙匯發展可適度加大對牧原股份的生豬采購力度,有權享受牧原股份所有相關的生豬銷售優惠政策;當市場價格高漲時,牧原股份可適度加大對雙匯發展的生豬供應力度。

農業農村部豬肉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首席分析師朱增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產業發展趨勢以及產業鏈不斷完善的角度來說,生豬養殖與屠宰加工以及下游銷售的融合是未來發展趨勢。兩強合作,提供了可借鑒的參考,未來可能更多的企業通過不同方式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有利于帶動整個產業鏈縱向整合以及轉型升級。

“豬企向下”與“屠企向上”

在中國,生豬養殖與屠宰加工屬于產業鏈上下游,由于各自為政,導致企業決策只能通過經驗。2021年整個行業預期豬價上漲,牧原股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生豬壓欄現象,雖然自繁自養模式調整快且徹底,但是缺乏屠宰、消費數據,仍然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與之同時,雙匯發展2021年上半年進口大量高價豬肉,國內屠宰豬肉庫存居高不下。

面對這樣的情況,行業內出現了“豬企向下”與“屠企向上”的趨勢。

比如,2021年12月,牧原股份在機構調研時表示,公司已有2家屠宰廠正式投產運營,4家屠宰廠進入試運營階段,預計春節前建成投產的屠宰產能將達2000萬頭。未來公司計劃在主要養殖產區,基本實現屠宰產能對養殖產能的全覆蓋。除了牧原股份以外,包括溫氏股份、新希望、天邦股份等養豬上市公司均已布局屠宰業務。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之所以豬企在本輪豬價牛市周期大量布局屠宰產能,主要源于兩方面考慮:一是政策上更希望減少活豬調運,增加豬肉調運,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疫情傳播擴散,同時能將豬肉屠宰加工留在本地,增加本地區就業和稅收;二是地方政府更支持“養殖—屠宰加工”模式。如果是單純養殖,地方政府意愿不高。因此,很多企業擴張都是養殖和屠宰加工一體化擴建。

再比如,2020年5月,雙匯發展發布公告,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70億元,用于生豬養殖產能建設等項目。預計生豬養殖產能建設項目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種豬、生豬出欄合計約50萬頭。

事實上,豬企都希望實現“飼料—繁育—養殖—屠宰—深加工”的產業閉環,這樣可以有效減弱“豬周期”對企業的影響。因為在豬價暴漲之時,養殖環節利潤豐厚,甚至出現暴利,而屠宰環節利潤受到擠壓,甚至出現階段虧損,豬肉深加工毛利潤也受到沖擊;當豬價下跌之際,屠宰和深加工環節利潤豐厚,養殖環節利潤下降,甚至出現階段虧損。這正是前述“豬企向下”與“屠企向上”趨勢的背景。

那么,對于豬企來說,是自建屠宰產能,還是聯合屠宰企業呢?

朱增勇稱,豬企和屠企聯合,更容易發揮屠宰和養殖的技術、人才和資金優勢,能夠快速布局,但是在合作機制方面需要不斷優化。對比來看,自建屠宰產能需要較多資金的支持,也需要加強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引進和培養,建設豬肉品牌以及營銷網絡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更多,當然這更利于發展成為綜合食品企業。

不過,無論豬企還是屠企,目前僅部分涉足上下游產業。朱增勇提到,現代化的養殖和屠宰加工門檻均較高,需要專業的管理、研發人才和大量資金,盡管產業鏈融合是未來發展趨勢,但中期來看,企業不會盲目大舉進軍另外一個產業鏈環節。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肉制品為雙匯貢獻了90%以上的利潤,牧原股份向下游屠宰環節的大舉進入,使得雙方正面競爭的日子越來越。

林國發稱,從目前來看,牧原股份與雙匯發展合作并不存在“誰依賴誰”,畢竟中國每年生豬出欄7億頭左右,牧原股份目前才只出欄4000萬頭左右。而且國內生豬屠宰產能也過剩,大量生豬養殖企業還在陸續新建屠宰產能。二者合作,更多是在當前生豬行業寒冬中抱團取暖,熬過其他競爭對手。

他提到,2021年下半年,豬價一度跌破了養殖成本,四季度雖然階段恢復盈利,但當前生豬仍處于下跌周期。然而,在過去兩年,牧原股份大量新建養殖、屠宰產能,消耗大量資金,出現資金緊張的情況。不過,從戰略發展來看,其必然會擴張屠宰加工產能,實現產業閉環。而此次跟雙匯發展的合作,可以適當從當前擴張屠宰加工產能的激烈競爭中解放出來,緩解現金流壓力,專心穩定養殖板塊。

值得關注的是,前述《協議》提到,雙方合作有效期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為期三年的合作,既跨越了下跌周期,也包含有上漲周期。

在朱增勇看來,這三年接一個常態的豬周期時間(通常為4年),綜合來看,無論生豬養殖還是屠宰加工,成本利潤都將處于行業均水。生豬養殖向下游屠宰加工拓展是一個中長期的發展歷程,屠宰加工與生產企業的戰略合作在于發揮各自優勢,養殖企業要集養殖、屠宰加工和銷售于一體,仍然需要不斷探索。

(第一財經記者胡軍華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