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生活 > 正文

人老為何腿先老?肌少癥并非老年人“專利”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1-12-27 10:28:33

20歲時爬7層樓,步履矯健,一步能跨兩個臺階;80歲時爬3層樓,兩腿沉重,拖不動氣喘噓噓……人老,為何腿先老?腿老了,只能聽之任之嗎?

當大眾越來越重視老年慢病等危害健康的疾病時,卻有一種看得見卻又被人們所忽視的病癥,正潛滋暗長危害著人們的健康,這就是肌少癥。

肌少癥又稱肌肉衰減綜合征、骨骼肌減少癥、少肌癥等,是與增齡相關的進行骨骼肌量減少、伴有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降低的一種疾病。作為老年疾病中的一種,肌少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進展隱匿、漸行加重、不良影響廣泛等特點。鑒于其對健康的影響重大,肌少癥已于2016年正式入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表。

肌肉是重要的“生命器官”

人體有600多塊肌肉,按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種。滑肌主要構成內臟和血管,具有收縮緩慢、持久、不易疲勞等特點;心肌構成心壁,滑肌和心肌不隨人的意志收縮,故又稱“不隨意肌”。骨骼肌分布于頭、頸、軀干和四肢,通常附著于骨,骨骼肌收縮迅速、有力、容易疲勞,可隨人的意志舒縮,故又稱“隨意肌”。

從兒童開始,人體骨骼肌量逐年增加,30歲左右肌肉量達到峰值,此后,骨骼肌量每年減少1%-2%,骨骼肌力量每年減少1.5%-3%。肌肉功能下降開始于35歲左右,50歲后下降開始加速,60歲后進展加速,75歲后下降速度達到頂峰。

骨骼肌是維持人體生命健康的重要機體組成,具有重要的運動、內分泌和貯備功能,是巨大的氨基酸貯備庫。作為葡萄糖代謝過程中攝取和貯存的重要組織,骨骼肌能夠分泌多種“肌肉因子”,調節其他遠端器官,包括調節葡萄糖、能量和骨代謝等。骨骼肌也是心肺功能貯備庫,具有重要的調節功能。

肌肉損失可誘發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降低人體對疾病和創傷的耐受能力,增加并發癥,降低生存質量,增加死亡風險。因此,肌肉是公認的重要的“生命器官”和“組織器官”。

警惕握力降低,小腿圍縮小

肌少癥是跟骨骼肌減少相關的一種疾病,患上肌少癥,心臟不會越跳越慢,腸胃道也不會停止蠕動,但它卻與健康休戚相關。

據統計,60-70歲老年人中,肌少癥發病率為5%-13%;8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肌少癥發病率高達11%-50%。年齡越大,肌少癥發病率越高。老齡化肌肉衰減時下肢力量降低明顯超過上肢;伸肌明顯超過屈肌,膝關節伸肌力量的下降為55%~76%,肌肉力量下降超過肌肉體積的衰減。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大家常說,“人老,腿先老”。

肌少癥的臨床表現常常缺乏特異,可表現為虛弱、四肢纖細無力、易跌倒、步態緩慢、行走困難等。早發現、早診治、早預防是關鍵措施。

亞洲肌少癥工作組(AWGS)發布的最新版《關于肌少癥的診斷及治療共識》提出,肌少癥診斷流程,包括發現—評估—確診—嚴重程度分級,給出了適合于社區基層醫療機構、醫院及研究機構的篩查方法。

《共識》推薦60歲以上老年人每年進行一次肌少癥篩查。每次重大健康事件(如意外跌倒住院等)發生時,也建議進行機會篩查。對于社區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的肌少癥篩查和評定應關注以下臨床表現:

期功能下降或受損的表現的應接受肌少癥篩查;1個月內非意向體重下降≥5%;抑郁或認知功能受損;反復跌倒;營養不足;慢病患者(如慢心衰、慢阻肺、糖尿病、慢腎病、結締組織病、結核感染等)。

既往研究推薦,肌少癥的臨床篩查遵循步速測試—握力評估—肌量測量的模式。建議在出現步速下降(≤0.8米/秒)和(或)優勢手握力降低(男≤25千克,女≤18千克)情況下,行進一步肌量檢測,以確診肌少癥。此外,小腿圍界值也對診斷肌少癥有一定參考價值,當男<34厘米、女<33厘米,要有所重視。

《共識》還提出“肌少癥可能”這個概念,指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軀體功能下降。推薦對社區基層醫療機構發現的“肌少癥可能”患者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和相關健康教育,也鼓勵將患者轉到上級醫院進行確診。

肌少癥并非老年人“專利”

調查表明,肌少癥并非老年人“專利”,年輕人同樣會受到它的威脅。肌少癥分為急、慢兩種:

1、急肌少癥:肌肉衰減癥持續時間少于6個月,與急疾病或創傷疾病相關,例如車禍嚴重創傷、重大外科手術、入住ICU等。

2、慢肌少癥:肌肉衰減癥持續衰減時間大于6個月,常見于慢進行疾病,增加失能和死亡率。

肌少癥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已知眾多因素與其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除老齡化外,內分泌功能變化、體力活動量下降、營養失衡與基因遺傳、各種原發疾病和全身慢炎癥,各種因素間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疾病的進展。

人體細胞的固體成分70%是蛋白質,肌肉是人體最大的氨基酸貯備庫(蛋白質),約占50%。蛋白質是除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外,人體最重要的三大能量營養素之一。不管是細胞免疫,還是分子免疫,其生物構成分子主要是蛋白質和一些微量元素。因此,蛋白質對保持良好的免疫力有重要作用。

補充足量優質蛋白質,牢記“1234”

研究顯示,高蛋白質攝入不足可能減少40%瘦組織的丟失。肌少癥最基本的治療就是補充足量蛋白質+規律的抗阻運動。

食物品種選擇建議:

(1)天天喝奶;

(2)每天吃足量的肉、魚、禽、蛋;

(3)每天吃大豆及其豆制品;

(4)重點需要人群補充蛋白粉。

三餐管理建議:加強早餐營養,有奶有蛋,最好有瘦肉;中餐增加優質蛋白,食物細軟易消化吸收;晚餐相對清淡;三餐均勻攝入蛋白質吸收利用率高。亮氨酸的作用時效為2-3小時,所以一日三餐,餐餐都需要充足優質蛋白質供應。

可以歸納為“1234攝入法”:

“1”每天吃1個雞蛋。如果擔心膽固醇攝入過量,可只吃2-3個雞蛋白,建議水煮蛋。

“2”每天喝2杯鮮奶(200毫升/杯)。如果擔心喝牛奶出現腹脹、腹瀉、不舒服,可以喝2-4杯酸奶,80毫升/杯。

“3”每天吃3兩瘦肉,包括魚、蝦、畜禽肉。

“4”每天吃相當于40克干大豆的豆制品??梢院榷節{、吃豆腐,也可以吃百葉節、豆腐干,紅燒白灼都可以。

(孫建琴 作者為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營養科教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