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為進一步推動廣大作家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創作文學精品,中國作協策劃開展“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組織遴選25位作家奔赴全國二十多個省自治區市的扶貧點深入生活、采訪創作。目前,作家們均已結束采訪,他們的作品有的已處于最后定稿階段,有的已交由出版社校對排版。為進一步總結創作經驗,5月19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2020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創作交流會”在京召開。中國作協創研部、相關出版社和文學報刊負責人與參與創作工程的作家一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深入交流。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脫貧攻堅事業中涌現出了大量的時代新人,他們身上閃耀著時代精神的光芒。作家在創作中要敏銳捕捉和表現這些持久性的、面向未來的新因素新氣象,以寬廣的歷史視野與人類視野,寫出當下時代巨變,創作出新時代的“創業史”。
此次到贛南采訪的經歷讓小說家王松印象深刻,“這是一次走向真實深處的旅程,給我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感受。無論是幫扶干部還是被幫扶的村民,他們發自內心的話語,都是在交談中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在開始采訪前,王松往往只提一個話頭兒,再規定一個大致方向,接著便讓采訪對象的話語自然地流淌,“我只要在這最真實的真實中,去捕捉和感受那種力量就是了。”
作家王宏甲在采訪中感受頗深的一點是,“農民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主體,加強組織和領導,把零散的力量凝聚起來,是改變貧窮的必由之路。”他認為,忠實記錄脫貧攻堅偉業,全景式展現脫貧攻堅的成就與感人故事,作家責無旁貸。
在主題性創作中,如何處理大與小的關系,是作家潘小平思考的問題。她認為,“小敘事”難以應對大時代,“我希望在與世界分享中國故事的時候,站位能夠高一點,視野能夠開闊一點,不局限于一時一地、一人一物,同時避免主題寫作的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避免成為政策的圖解。”
作家秦嶺在甘肅省定西市元古堆村的采訪中,總結出“三多三少”的規律:多面對面問詢,少倚仗集體匯報;多背對背求證,少關注人云亦云;多田野調查,少依賴材料。他以元古堆為軸心,由點及面考察了周邊十余個縣市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先后采訪100余人,力圖呈現這里脫貧攻堅的真實面貌。目前,報告文學《高高的元古堆》已經創作完成。
作家鄭彥英在河南蘭考的采訪中,重點關注了脫貧攻堅事業中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惠民政策與措施,記錄下蘭考從“灰頭土臉”到“陽光燦爛”的巨變,以及背后“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
關仁山講述河北阜平的扶貧故事時,被這片紅色土地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動;徐劍認為,書寫西藏脫貧攻堅的動人篇章,要挖掘典型人物的意蘊,尋找人性的多樣性;高凱說,作為土生土長的甘肅作家,應該寫出甘肅臨潭“拔出窮根”的生動故事,扶貧重在“扶志、扶智”。
施戰軍、梁鴻鷹、石一寧、程紹武等文學報刊負責人先后發言,表示將繼續密切關注作家創作,及時有力提供發表機會,加強宣傳報道,希望作家以精品力作為脫貧攻堅作出積極貢獻。
據悉,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將于6月底完稿,10月完成出版,年底全部結項。(張鵬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