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文娛 > 正文

《田野里的歌聲》:用慢綜藝的形式傳達了鄉村美育理念

來源:光明網 時間:2021-11-10 15:30:12

劉兆杰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電影管理博士生,中國傳媒大學校團委副書記

去興趣班里學樂器,去少年宮練合唱,去美術館看展覽……城市里的孩子覺得稀松常,但在大部分鄉村還很難實現。過去我們關注鄉村教育,總是看孩子們缺不缺鉛筆、缺不缺校服。但隨著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的提高,數千萬鄉村孩子穿衣吃飯已不再成問題,而音樂、美術、舞蹈等審美教育,則成為鄉村教育發展中逐漸暴露出來的一片洼地。發展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而在鄉村教育中,不得不重視美育環節中已經形成的城鄉差距。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17農業農村頻道推出的大型季播公益鄉村美育慢綜藝《田野里的歌聲》就看到了這一問題,用慢綜藝的形式傳達了鄉村美育理念,在情感共鳴中喚起了大眾對于鄉村美育的關注。

審美需求是個體生存需求中較高級的精神需要,也是人的本能需要。鄉村孩子們也需要具有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的能力,他們需要學對于“美”的認識和表達。《田野里的歌聲》這檔節目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看見了鄉村孩子的美育需求。整個節目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團”,就巧妙地凸現了這一點?!短镆袄锏母杪暋匪M行的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以及美育理念,不僅喚起了觀眾對美育的關注,也充分體現了春風化雨式的教育精神。在節目中幾位嘉賓在幫助孩子們提升音樂技巧的同時,也不忘對他們進行情感的引導教育。他們對合唱團里遇到音準問題的孩子耐心開導,對格內向的孩子像朋友一樣聊天,在這個沉浸式互動過程中,作為老師的他們不只教會了孩子們唱歌,也教會他們如何表達快樂、表達自我,用藝術的方式抒發內心的情感。這種用情懷育人的溫暖方式,也為新時代的教育實踐提供了鮮活的樣本。

節目另一可貴之處,在于能夠引發觀眾深層次的情感共鳴,讓鄉村美育的重要和緊迫經由情感共鳴在觀眾的精神層面實現凝聚共識。首先,少年的真摯最能引發觀眾共鳴。不同于其他類型的綜藝節目,《田野里的歌聲》更加突出孩子們真實的生命體驗。21個孩子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坐姿五花八門,雖然看起來不那么專業,但他們眼神中對于音樂的渴望卻最是動人。如節目中來自寧夏中衛上川村的回族女孩李雯,認真地唱著《我是寧夏川的娃》,歌詞里那些遠方的駝鈴和沙漠,在小女孩稚嫩的聲音襯托下顯得生動可感。孩子們純真的歌聲和由衷的傾訴,迎合了觀眾追求本真的深層心理認同,讓觀眾的情感與之產生了親切的關聯,也將孩子們的真實需要放在了自己心上。

除了少年的純真,鄉村的魅力也引發了觀眾情感的共振。一幅幅美麗鄉村建設的畫面,讓觀眾內心自發地產生驚嘆、贊美,深度地卷入節目情緒感染過程。如在田野采風的故事情境中,孩子們要去收集最美的聲音,于是田野里的水聲、樹上的蟬鳴、敲擊南瓜的聲音、編制麥秸扇的聲音、爺爺奶奶在田間勞作時唱的歌、戲臺上的越劇、畬族人的民歌……都成為孩子們感受到的鄉村之美。在這個過程中,節目將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等很多宏大的意涵巧妙地寓于音樂這一微觀視角之中。跟著孩子們的耳朵,觀眾以一種全新的感官體驗,“聽見”了美麗鄉村新面貌,“聽見”了文化的傳承。

最后,觀眾的共情還來自當下社會的情感結構之中。個人的情感體驗不可能脫離整個社會結構,節目立意只有順應社會情感,才能使觀眾形成正向的情感投射。幾年來,我國面向義務教育進行了多次改革,如修訂教材、“雙減”政策等,目的都是減輕孩子們的學業負擔,提倡綜合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此同時,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打破鄉村教育局限,縮小城鄉教育差異,也是集全社會之力共舉的大計。受思想觀念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很多鄉村學校確實缺少落實美育的基礎,美育發展與城市相比較為薄弱,甚至十分艱難,大眾關注鄉村美育的情感取向不言而喻。因此,《田野里的歌聲》這一節目題材能夠引起觀眾情感共振的關鍵就在于呼應了當下社會共同的情感取向——讓教育回歸本質,以美為導向、以快樂為抓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人才。這不僅是關乎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的情感取向,也是關乎整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共識。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