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文娛 > 正文

傳統村落:有著一兩百年歷史 珍視其精神文化價值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時間:2021-11-12 15:16:12

日前,媒體在遼寧葫蘆島、錦州等地調研發現,當地一些傳統村落有著600年歷史,一些傳統民居有著一兩百年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從保護的角度來看,部分傳統村落、傳統民居的現狀不容樂觀。

放在全國范圍觀察,當地這種狀況具有一定代表。多年來,一些專家學者持續呼吁加強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地方政府也采取了很多保護措施,相繼發布一批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從效果來看,被納入保護范圍的村落有一定的政策規范和資金幫扶,因此保護相對較好。但大量未納入保護范圍的村落仍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存在“有鄉村沒鄉愁、有新房沒靈魂”的現象。

在世界范圍內,傳統村落以及鄉村生活形態、鄉村文化的保護都是難題。日本、韓國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都擁有漫長的農業歷史,農耕文明發育成熟。但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后,這些國家的人口和資源迅速集中于少數大中城市。特別是在主要的都市圈、城市群之外,傳統村落的保護承受著巨大壓力。歐洲的一些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對傳統鄉村進行了較好的保護,使得這些地區的鄉村文化和多元文化得以延續至今。但時至今日,特別是在一些遠離大中城市的鄉村地區,青壯年人口流出、當地居民年齡結構老化的問題越發嚴重。這種變化趨勢,使當地鄉村未來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都面臨挑戰。

過去幾十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迅速推進,傳統農業的經濟效率遠遠落后,這是傳統村落面臨壓力的重要原因。城市經濟具有全面的競爭優勢,使農村地區的青壯年人口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市。大量青壯年人口流失之后,鄉村社區的結構和形態都發生巨大變化,一些傳統的社區功能被削弱乃至喪失。另一方面,城市巨大的經濟和文化影響力,使今天的農民從外在的衣食住行、人際社交,到內在的思想觀念都發生著深刻變化,日益與城市趨同。

農村地區的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傳統村落的物理形態。比如說,在傳統社會里,聚族而居是農村地區主要的居住形態。但在核心家庭崛起之后,以小家庭為單位,獨立、分散的房屋大量涌現。新建材、新工藝的采用,特別是新生活方式的興起,使農民摒棄了傳統民居的空間布局、建筑式樣和功能配備。這一系列變化的結果,就是村莊還在,但從物理形態到社區形態,從生活方式到思想觀念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物理和精神文化兩個維度上,一些傳統村落都在走向衰落、消亡。

傳統村落在經濟維度上的低效,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它們在文化維度上的重要價值。在歷史上,中國形成了發育成熟、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鄉土文化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家園。在現代化不斷深化的今天,鄉土中國的精神和文化仍然深具價值,也是我們文化身份、民族情感和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來源。作為鄉土中國的重要載體,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應該超越單純的經濟考量,對其精神和歷史文化價值給予充分的珍視。

對待傳統村落還應該超越被動、靜態的保護,使其承載的精神文化價值參與國家建設和現代化進程,發揮更大的效益。在長三角等一些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一些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就得到了保護開發、發展保護。在不損害整體形態的前提下,人們對傳統村落、傳統民居進行重新規劃和修繕,完善功能、優化環境,提高宜居程度。一些現代理念和先進技術的注入,使傳統村落獲得新生。當地不但發育出富有活力的社區,還吸引了大批外來游客。這種經過揚棄之后的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提供了既能享受現代文明的便利,又能體驗傳統鄉村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這種保護開發、發展保護的模式,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一種路徑和借鑒。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