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文娛 > 正文

讓老建筑的生命流淌起來 讓文化成為生活的點點滴滴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時間:2021-12-06 13:56:11

弄堂里,傳出夜鶯般的美妙歌聲。黃自《玫瑰三愿》、普契尼歌劇等中外經典曲目一一奏響,讓人們沉醉在這獨特的“賞心樂事”中。

當弄堂成為舞臺,當聚光燈照亮庭院深處,文化的因子便激活了老建筑的生命。從11月26日開始,一連三周,藝享申城·海派今潮開幕演出季在“今潮8弄”亮相。一批藝術名家與潮流藝術家同臺,呈現了歌劇、爵士、國樂、現代舞、街舞、評彈等舞臺藝術樣式。大家發現,老弄堂也可以很“潮”很“生活”。

這里原是一片典型的新式石庫門里弄住宅,數棟住宅有百年歷史。如何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以科學態度、繡花功夫做好保護利用的大文章,是上海在新一輪城市更新中認真思考、細心實踐的問題。“老弄堂”轉身成“文化弄堂”,提供了一個可復制可借鑒的案例。

讓老建筑的生命流淌起來

四川北路與武進路交界,是“今潮8弄”的坐標。8條弄堂里,分布著60幢石庫門房子和8幢獨立建筑。既有歷經百年滄桑的“潁川寄廬”,也有見證歷史變遷的石庫門弄堂社區公益坊、融匯中西的扆虹園等優秀歷史建筑。

這一地塊所在的上海市虹口區,更是海派文化潮涌之地,被譽為“海派文化發祥地、先進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今潮8弄”所在的四川北路區域,是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化運動的發端之地,魯迅、瞿秋白、丁玲等均生活和活動于此。中國第一家正式電影院、第一次電影放映都在此發生,中國第一所融合西方美術教育體系的美術專門學校——上海圖畫美術院在此誕生,相距不遠的商務印書館虹口分店舊址還是陳云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及魯迅先生常來買書和領取稿費的地方,四川北路更是曾與南京路、淮海路齊名的滬上商業街……百年前的這里,本就是文商旅融合碰撞的非凡場域。

今天的老弄堂,要向何處走?從梳理這一地塊的歷史文脈著手,上海明確了“原址修復、修舊如舊”的原則,同時提出,在注重保護歷史建筑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文化文藝元素活化利用。

藝享申城·海派今潮開幕演出季,就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攜手上海市虹口區文旅局、崇邦集團打造的品牌文化活動,旨在以優質演藝內容,賦能區域文旅發展,同時著力打破文化藝術固有的呈現形式與發生場域,讓不同形式的文化與藝術之間碰撞出新的火花,將充滿人文記憶與火氣的城市街區呈現給市民游客。

讓劇院的邊界延展開來

新時代的語境下創造新的訴說,在傳承文化根脈的同時,將今天的生活潮流注入其中——上海的“老弄堂”們,在尋找屬于自己的新方位。

“僅僅再造一個修舊如舊的弄堂街區,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修舊如舊’的后面,還應該加上一句——‘歷久常新’。”在崇邦集團總裁鄭秉澤看來,何以“常新”?首先要解決的是“新”與“舊”的關系,從新舊共容,到新舊共通,再到新舊共鳴,最終實現形態與功能的各自精彩與相得益彰。

弄堂就是舞臺,是承載藝術的容器。流動不息、別具一格的海派生活潮流時刻上演,溫暖而深刻的美好生活圖案隨處可見,傳統與現代、國潮與外潮、經典與未來,在這里自由流動、變幻、生長。

未來,“今潮8弄”致力于打造沉浸式的演藝新空間,各類演出、活動將發生在“文化弄堂”的角角落落。這也是貼合當下社會生活發展趨勢的一種嘗試——所有的物理空間都是可以進行藝術表現的地方,活動不再拘泥于線下,而是通過實體與虛擬相結合的方式,營造更進一步的沉浸式體驗。

到那時,弄堂的一樓一瓦、一秀一展,都能在可讀、可聽、可看、可游的基礎上,更加可秀、可玩、可回味,讓市民和游客真正體驗到城市的溫度和美好。

讓文化成為生活的點點滴滴

“今潮8弄”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作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策劃推出的系列惠民活動,“藝享申城”此次把惠民大餐搬到了虹口的老弄堂里。10項重磅演出項目,打破劇院與戶外的邊界,在縱貫東西、穿越歷史的老建筑前上演。聲音、燈光與建筑彼此對話,表演者與觀賞者一齊在由藝術創造的美之境界中沉浸。

以藝享申城·海派今潮開幕演出季為序曲,這片老弄堂還將奏響持續4個多月的文化與藝術的樂章。不同的文化藝術伙伴在這里攜手,為市民帶來海派潮流新感受。

無邊界青年創想中心的首次大型公共藝術展“城市奇遇空間藝術展”在這里舉辦。通過3個不同主題的策展篇章——城市森林、花迷宮、折疊未來,聚焦人類與生態、當下與未來、科幻與潮流,營造一場城市中的奇遇體驗,展覽由欣稚鋒藝術、無邊界青年創想中心主辦,劉海粟美術館、粟上海特別合作。

“今潮8弄”戶外演藝新空間將打造以在地文化、復古潮流、藝術美學為主題的系列集市,讓市民在城市中探索有溫度、有深度的生活方式。“文化就是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期望上海的年輕人能夠全情投入、融合、參與、支持這里舉辦的各種文化藝術活動。”主辦方負責人說。

老弄堂成了演藝新空間,這是一個“建筑可閱讀”的新故事:在保護中更新、在更新中更好保護,不單單是建筑本身值得品味和欣賞,建筑也要成為文化藝術的載體,成為當代人文化生活最鮮活的容器。咫尺弄堂,展現的將是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生動圖景。

(記者顏維琦)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