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氣象臺連續多日發布高溫黃色預警,多地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以來,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天津等5省市陸續調整高溫津貼標準,其中浙江、江西還簡化了計發方式。各地勞動監察部門今年專項檢查發現,仍有部分高溫作業勞動者沒有拿到高溫津貼。
年年暑期燒烤開啟時,年年高溫補貼討論熱。這說明人們對高溫勞動權利保護的重視,也反映出目前我們關于勞動者高溫權利的保護和落實還很不到位。如果各地高溫津貼標準制定出臺后能夠及時執行,高溫津貼就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包括媒體在內的有關方面也就沒有必要反復關注。這樣年復一年的“老調重彈”,不能不再次引起我們的深思。
高溫津貼是有溫度的福利政策??陀^而言,近些年,我國勞動者高溫補貼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不及時到及時,可享受的人群、時長都在不斷擴大,勞動者的高溫權益保護事實上不斷得到加強,值得肯定。高溫津貼能否有效落實,無疑也是檢驗地方政府對勞動者權益保護是否到位的試金石。但遺憾的是,就媒體調查看,不少地方甚至一些發達地區的一些企業,高溫津貼在社會的一再關注之下仍然不落實、軟落地等,與我們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現狀十分不符。何以如此?
就報道看,主要原因在于這樣幾方面:一方面是在勞資實力懸殊的背景下,即便高溫權益受損,部分勞動者也擔心得罪單位、丟掉“飯碗”,選擇沉默而不敢輕易維權;另一方面則是目前的高溫權利保障不力,用工者即便不發高溫津貼被發現,只要補發,就不會被處罰,幾乎沒有違法成本。而這背后,則是相關高溫津貼法規制度的不完善不統一。比如沒有從更高法律的角度,統一把高溫津貼明確為工資的一部分,致使高溫津貼本質有工資的實質,卻很大程度上淪為勞動者福利管理的層級可有可無;再比如,高溫糾紛司法舉證責任還在勞動者一方,司法對勞動者權益規定不利。
而從根本上說,勞動者高溫津貼權益難保障,與勞動者維權意識不夠濃也是分不開的。畢竟,自我的權益自己都不維護,又豈能單靠別人。當然,也須認識到的是,之所以造成目前勞動者不敢維權,也與勞動等執法部門的執法監督不力有關系。畢竟,對勞動者來說本來就處于弱勢,如果舉報維權后得不到有力的執法保護,自然不敢輕易維權。
此外,還需指出的是,就目前看一些企業之所以在高溫津貼的發放等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上不執行、弱執行,很多時候也與目前用工者經營成本增加,但利潤微薄,很難負擔給付高溫津貼這一“額外成本”不無關系。
必須正視,近兩年,不管是就國際環境,還是就國內大量的企業經營看,很多企業都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困難期,利潤微薄成為常態,也成為一個無法短期扭轉的困局,比如工人工資增加、稅費負擔較高、環境治理成本增加等,都是形成這一困局的隱形“助手”。這種情況下,連正常的用工工資等原有正常開支都難以支付和承受,更遑論額外的高溫津貼了。
發放高溫津貼是法律的硬性規定,是企業必須履行的責任,而非對員工的“額外開恩”。這就決定了保護勞動者高溫津貼權利,必須實施“綜合藥方”不折不扣落實。一方面,需要勞動執法、司法、立法等部門通過綜合作為,強化執法、完善司法規定,平衡勞資雙方力量、實施高溫津貼糾紛勞資雙方司法舉證責任倒置,強力保護勞動者高溫津貼權利;另一方面,則是政府、稅務等部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營造更優越的營商環境,讓企業更有利可圖、更有能力發放高溫津貼。與此同時,還需要勞動者自我提升法律維權意識,積極進行高溫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