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新聞 > 正文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時間:2020-08-03 11:03:52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為什么說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怎么理解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圍繞這些重要判斷和決策部署,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1為什么說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

“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將勝利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局的重要歷史節點,會議做出兼顧短期落實、中期謀劃、長期布局的戰略性判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說。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從外部環境看,境外疫情快速蔓延,疊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的最新預測分別下降4.9%、下降5.2%,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0年世界投資報告》預計,今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將同比下降近40%,這也使得該數據自2005年以來首次低于1萬億美元。

從內部運行看,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但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加上疫情沖擊,目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

“上半年經濟增速、消費增速、投資增速等主要指標仍處于下降區間,疫情沖擊的損失尚未完全彌補,推動經濟回歸正常水平還需付出艱苦努力。”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說,世界經濟重啟舉步維艱,國內需求恢復仍受到一定制約,穩企業、保就業壓力仍較大,還是要堅持底線思維。

從發展機遇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過,專家認為,盡管當前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但疫情等外部沖擊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我國經濟韌性仍強勁。隨著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有序推進,我國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于預期,經濟發展呈現穩定轉好態勢,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只有努力幫助市場主體認識并適應這些新變化,才能使經濟企穩回升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光普說,市場主體只有辯證、客觀、長遠地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善于把握和利用發展規律,才能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2怎么理解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從今年全國兩會、近期企業家座談會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基于什么考慮?為何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如何實現“雙循環相互促進”?

短期看,新格局有利于緩解疫情對企業造成的沖擊。境外疫情持續蔓延,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這種外部環境恐怕短期內很難改變,且會持續抑制市場需求。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就是不等不靠,盡快擴大內需以保住復工復產的好勢頭,避免經濟復蘇的戰線拉得太長。”楊光普說。

長遠看,新格局有利于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內生動力。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暢通國內大循環,有利于國內市場需求持續升級和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同時,推動供給需求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均衡,又為國內循環提供持續發展動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郭麗巖認為,擁有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是我國參與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優勢與關鍵支撐。只有把巨大市場潛力轉化為實際需求,加快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建設,才能不斷增強國內市場的吸引力與影響力。

“‘大’不代表‘強’,但是‘大’是‘強’的基礎。在當前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只有將‘大市場’的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強大市場’的國際競爭優勢,才有可能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郭麗巖說。

辯證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新格局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未來,我國要建構的不是簡單、無條件開放的體系,更是要尋求更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體系。這樣一個全新的體系必須建立在穩固的基本盤之上,也就是我們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劉元春說。

在郭麗巖看來,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互促”,是辯證統一關系。“我們將日益強大的國內市場視作一種戰略資源,作為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底氣和依托。同時,通過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促進內外市場發展和規則相融,也是進一步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擴寬我國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的空間。”

3如何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最重要的還是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寫好統籌文章,建立協調機制,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兩不誤。

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我國疫情防控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社會正常秩序逐步恢復,為下半年持續恢復打下了堅實基礎。不過,由于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擴散蔓延,我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持續存在。

“會議提出,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向市場釋放了積極信號,將穩定預期。”楊光普分析,上半年,民間投資同比下降7.3%,降幅比1—5月份收窄2.3個百分點,但仍低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4.2個百分點。“中長期協調機制的設計出臺,將持續完善精準防控舉措,最大限度減輕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

——運用改革方法,依靠科技創新,讓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今年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6.3%,電子商務服務業投資增長32%、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增長21.8%……越來越多企業化危為機,補短板、強弱項,不僅為經濟持續回升奠定了基礎,更助力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讓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疫情在對一些行業企業造成沖擊的同時,也倒逼很多企業主動應變求變,加快轉型升級。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才有可能讓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楊光普說。

——保持戰略定力,兼顧眼前與長遠,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推動金融系統向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實施超1萬億元的減稅降費……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及時果斷出手,一攬子幫扶企業、穩定就業、擴大內需的對沖政策對穩定經濟基本盤形成了強大支撐。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針對當前外部不確定性、復雜性增加,會議提出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將中長期規劃與經濟周期、經濟復蘇與高質量發展統籌考慮,有助于降低宏觀政策的外溢性,使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

“風險的暴露往往是滯后的。隨著經濟穩步恢復,宏觀調控應更加審慎,例如會議提出的財政政策要更注重實效,貨幣政策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這實際上都有利于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劉元春說。(本報記者陸婭楠李心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