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新聞 > 正文

南向資金促使跨地買漲套利升溫 港股有意超配中概股

來源:中國經濟網 時間:2021-01-22 14:02:34

隨著南向資金持續涌入港股,對沖基金經理張剛(化名)發現了一個跨地買漲套利的新方式。

他將交易團隊分成兩組,一組在白天負責買漲香港科技股與績優紅籌股,一組則在晚上負責推高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股價。

“由于近期香港科技股與新經濟板塊中概股的股價聯動效應明顯增強,此舉可以在兩個資本市場同時獲利。”張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這種跨地買漲套利策略,他負責管理的兩只海外投資型基金產品回報率目前已經超過25%。

當前市場狀況下,采取類似策略的境內私募投資機構迅速增加。

一位內地量化投資型私募機構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他們目正圍繞阿里、京東等股票開展價差套利投資。這些股票在美股、港股同時上市,因此兩地的股價一旦出現較大價差,就創造出高賣低買的波段操作機會。

“此外,我們還同步買漲互聯網社交娛樂板塊的港股與中概股,因為只要港股一漲,中概股也會跟著上漲。”私募機構負責人指出。這背后,是南向資金大舉涌入港股,推高互聯網等新經濟板塊股價,太平洋彼岸的投資機構也紛紛看漲同板塊的中概股。

一位華爾街股票多頭型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由于南向資金持續涌入港股,他們對新經濟板塊中概股的看漲情緒隨之升溫。相比美國熱門科技股一直面臨著高估值泡沫的爭議,這些中概股受益于中國經濟率先反彈與資金持續追捧,更具上漲潛力。

“我們已打算騰出5%資金先買漲新經濟板塊中概股,等到南向資金流入額出現拐點時,再逢高拋售離場。”上述基金經理表示。但部分華爾街投資機構已開始提前獲利了結,21日午后,恒生指數一度回調逾百點。

未來一段時間,跨境買漲套利交易策略將與獲利回吐盤將展開一輪激烈的多空博弈。

跨地買漲套利交易起死回生

“早在去年,我們就曾嘗試跨地買漲套利交易,但收效甚微。”張剛說。去年多數時候港股跟跌不跟漲,所以他們通過買漲中概股“拉高”港股科技股的策略,往往無功而返。

今年以來,已有超過1800億元南向資金涌入港股,跨地買漲套利的時機再次到來。

數據顯示,南向資金除了大舉涌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芯國際等績優紅籌股,還大舉加倉騰訊、京東等新經濟板塊港股。

“我們很快決定組建兩個交易團隊,晝夜輪番買漲港股與中概股。”張剛透露。目前這兩個交易團隊反饋,中概股與港股之間的聯動效應明顯增強,因此投資獲利變得簡單,只要晚上中概股科技板塊公司股價上漲,第二天早盤追漲港股科技股,就能獲取不菲回報。

張剛還發現,在港股、美股同時上市的個別公司,股價還出現漲幅攀比現象。比如一家新經濟板塊中概股在美國交易時段的漲幅達到5%,第二天港股開盤后,港股股價一下子就飆漲逾6%。

這背后,是股價聯動效應驅動大量南向資金追捧“被低估”的同一家上市公司港股,而港股股價的飆漲,反過來又推高中概股股價,由此造成循環效應。

“此前我們還擔心,在經歷去年大漲后,不少新經濟板塊中概股估值已經偏高?,F在看起來,我們完全低估了南向資金涌入所帶來的估值更上一層樓的效應。”張剛說。

上述內地量化投資型私募機構負責人透露,由于南向資金持續涌入港股,目前很多內地私募機構已經調整了中概股與港股的投資模型參數,包括大幅調高南向資金涌入的因子權重。在他看來,只要南向資金持續涌入推高港股,就會帶動中概股跟漲,因此跨地買漲套利交易將收獲更可觀的回報。

一位國內互聯網券商人士坦言,在跨地買漲套利交易趨于火熱的情況下,近期通過互聯網券商流向中概股的境內私募機構資金明顯增加。

“有些境內私募機構直接拋售逾千萬美元債券,將資金加倉到新能源汽車、互聯網券商、新經濟板塊、互聯網社交娛樂領域的中概股。目前的市場情況顯示,只要南向資金凈流入額持續高位運行,這些領域中概股上漲趨勢就不大會出現拐點。”上述互聯網券商人士指出。

不過,這些境內私募機構不會盲目熱捧跨境買漲套利交易。1月21日,南向資金凈流入額僅有150億港元,低于前三個交易日的日均200億港元的凈流入額,這些私募機構買漲中概股的額度也較前幾天明顯回落,個別機構甚至開始拋售部分中概股頭寸,獲利離場。

華爾街對沖基金 有意超配中概股

值得注意的是,南向資金持續涌入港股,令不少華爾街投資機構對中概股“刮目相看”。

“此前由于中美關系趨緊等因素,我們始終低配新經濟板塊中概股。但上周以來,港股交易團隊幾乎每天都在強烈建議總部加倉新經濟板塊中概股。”前述華爾街股票多頭型對沖基金交易員告訴記者。因為港股交易團隊認為,南向資金涌入推高港股的同時,勢必會帶動新能源汽車、互聯網社交娛樂等板塊中概股估值繼續回升,越早買入回報越高。

上述對沖基金交易員看來,港股交易團隊的投資邏輯,與跨地買漲套利交易極其類似。但是基金總部對此一度猶豫不決,直到本周他們看到南向資金凈流入額連續三個交易日超過200億港元,才決定加倉中概股,導致此項投資實際回報比起一周前操作,低了逾8-9個百分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不少此前標配中概股的華爾街對沖基金正在討論,是否采取超配策略。他們注意到,高科技類中概股較美國熱門科技股更具上漲潛力,一方面有中國經濟穩步復蘇基本面的支撐;另一方面南向資金持續流入港股,估值更上一層樓。

“甚至不少對沖基金將人民幣匯率上漲與中國內地資本涌入中概股、港股緊密掛鉤。”對沖基金OANDA策略分析師Jeffrey Halley指出。

具體而言,這些對沖基金認為,過去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漲逾9%(一度上漲突破6.45),正驅動大量中國內地資本趁著購匯成本大幅走低而加快資產全球化配置步伐。估值偏低的港股,具有高成長性的高科技、新經濟板塊中概股,恰恰是這些新入場資金的投資重點,因此港股和美股中概股之間,形成了更緊密的聯動式上漲效應。

“現在我們資產配置部門多數人員建議將中概股投資占比從原先的4%,調高至7%左右,即增加逾2000萬美元的中概股持倉。”一位華爾街事件驅動型對沖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不過,基金投資委員會部分成員對此相對謹慎,他們擔心南向資金出現回落,或造成中概股、港股獲利回吐,擔憂淪為“接盤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