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檀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新聞 > 正文

全球航天產業收入已達四千多億美元 融資規模5年增近15倍

來源:第一財經 時間:2021-11-25 15:36:56

25日7時41分,漢產火箭——快舟一號甲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試驗十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快舟一號甲火箭是位于武漢新洲區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產業園下線的首批火箭之一。

就在衛星成功發射當天,第七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同期舉行。第一財經記者從論壇獲悉,自2017年10月啟動建設以來,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投資已過百億元。未來5年,將有150多家商業航天產業鏈企業入駐基地,其中上市公司有望達10家以上。

不只是武漢,年來,目前我國正在建設的航天產業基礎設施達10多個,分布在北京、上海、重慶、西安、成都、南京、長沙、濟南等地。全國商業航天融資規模5年增長15倍,已逐漸形成以衛星制造為上游、衛星發射及測控為中游、衛星運營及應用為下游的商業航天產業鏈。

商業航天成功靠什么?論壇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劉石泉表示,持續構建創新、協同、共享的商業航天發展生態,促進產業合作與國際接軌是我國商業航天成功的關鍵。

融資規模5年增15倍

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收入已達四千多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占比高達80%,商業航天不僅是發達國家倍受追捧的戰略新興產業,也是社會資本爭相追逐的投資前沿領域。

根據美國國家宇航局測算,在載人航天上投入1美元,回報達到9美元,這是汽車、航空等任何一個產業都難以到達的高度——從先進材料到信息通信、光電傳感、智能制造、數據處理,如今提升人類社會智能化信息化水的大批先進技術創新都可以追溯到航天科技。

聚焦國內,劉石泉表示,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我國航天事業從白手起家開創“兩彈一星”的豐功偉績,到取得神舟飛天、嫦娥落月、北斗組網、天問探火、空間站建造等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從最初出國承攬發射任務,到整星出口在軌交付,再到如今商業航天企業落地開花,經過40多年在商業航天上的實踐,我國商業航天已發展出涵蓋設計、建造、發射、運營的完整航天業務體系。

2015年以來,我國相繼出臺多項政策,加大扶持助力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大力推進以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為核心的衛星應用業相關建設,促進衛星制造、衛星發射、衛星應用等產業規范化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數據稱,去年我國商業衛星發射總數占發射航天器總數量43%,商業火箭發射總次數占全國年度發射總次數49%;全國注冊的商業航天企業達313家,比2019年增加119家;商業航天融資規模首次超過1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60%,相比2015年(7億元)增長15倍;我國已逐漸形成以衛星制造為上游、衛星發射及測控為中游、衛星運營及應用為下游的商業航天產業鏈。

多地錨定商業航天新機

目前,我國在軌衛星數量超過400顆,其中商業衛星超過100顆,約占在軌衛星總數四分之一,國有衛星與商業衛星共同構成應用衛星系統。

隨著“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

我國多個省份和城市相繼出臺了航天商業化政策措施:武漢市將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浙江省將打造創新型航空航天產業群;北京市將進一步優化和穩定“南箭北星”空間布局;依托廣州、深圳、珠海、惠州等城市,廣東省將打造衛星產業聚集區和產業園區。

武漢市新洲區區委書記趙利洪在論壇上介紹,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在上海、西安之外的第三個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該基地錨定市場潛力巨大的商業航天產業,統籌衛星、火箭、數據云,培育航天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開啟中國人自己的星鏈計劃。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董事會秘書侯秀峰進一步介紹,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建設火箭產業園已具備年產20發固體火箭的能力,衛星產業園建成了我國首條具有“柔智能化、數字孿生、云制造”特征的小衛星生產線,具備年產百顆1噸級以下通用衛星能力。

不只是武漢,去年9月,中科空天產業基地在廣州南沙破土動工,建成后可實現年產30發運載火箭,為中國商業航天衛星發射、尤其是低軌中大型星座的發射任務提供有力的入軌工具。

今年4月,北京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在大興區揭牌,將進一步優化和鞏固北京市衛星網絡領域空間布局,推動衛星網絡產業成為北京經濟增長的新高地。

今年10月,浙江寧波也公布了臨海發射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的相關情況,該項目用地面積約10畝,包括火箭總裝測試廠房、臨時指揮中心、發射場坪等設施。

技術創新發展離不開集群效應,航天科技作為高度復雜化和規?;募?,更離不開全產業鏈的高度協同。

在本次論壇上,中國航天科工提出了未來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展望。面向未來規模化、高效化進出空間、利用空間需求,中國航天科工將堅持以固體發動機為主動力,加快推動中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研制應用,形成直徑系列化、能力梯度化的固體運載型譜,逐步形成每年執行10次量級的商業航天發射任務。

相關閱讀